不要錯過花期的歲月
知足是天賦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
——蘇格拉底
伊索說過:“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的確,人生的沮喪很多都是因為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每天都在奔波勞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裏的欲望,但是那些欲望卻像是反方向的溝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
年輕的時候,艾莎比較貪心,什麼都追求最好的,拚了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有一段時間,她手上同時擁有十三個廣播節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簡直累得跟狗一樣!”事情都是雙方麵的,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事業愈做愈大,壓力也愈來愈大。到了後來,艾莎發覺擁有更多、更大不是樂趣,反而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她的內心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籠罩著。
1995年“災難”發生了,她獨資經營的傳播公司被惡性倒賬四五千萬美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連串的打擊直奔她而來,就在極度沮喪的時候,她甚至考慮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麵臨崩潰之際,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關掉,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朋友沉吟片刻後回答:“你什麼都能做,別忘了,當初我們都是從‘零’開始的!”
這句話讓她恍然大悟,也讓她勇氣再生:“是啊!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好怕的呢?”就這樣念頭一轉,沒有想到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她連續接到兩筆很大的業務,瀕臨倒閉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動了起來。
曆經這些挫折後,反而讓艾莎體悟到人生“無常”的一麵,費盡了力氣去強求,雖然勉強得到,最後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能量。
她學會了“舍”。為了簡化生活,她謝絕應酬,搬離了150平方米大的房子。索性以公司為家,擠在一個十平方米不到的空間裏,淘汰不必要的家當,隻留下一張床、一張小茶幾,還有兩隻做伴的狗兒。
艾莎赫然發現,原來一個人需要的其實那麼有限,許多附加的東西隻是徒增無謂的負擔而已。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裏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適當地修剪一下自己的欲望吧,別讓那些不必要的貪念支配你的生活,讓你就那麼不經意地錯過了生命的花期。
所謂自在的幸福,正是佛家所說的“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境界。如果一個人茶飯不寧,百種需求,千般計較,自然談不上是真正的放下,那麼又從何去感受快樂和幸福呢?欲望是捆綁住我們的囚籠,而解開囚籠之鎖的,也唯有我們自己。
懂得放下,才會幸福
穿掘著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
——魯迅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叫黑指的婆羅門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對他說:“放下!”
黑指就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說:“放下!”
黑指又把他右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黑指說:“能放下的我已經都放下了,我現在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讓我放下什麼呢?”
佛陀說:“我讓你放下的,你一樣也沒有放下;我沒有讓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並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你的心已經被這些東西充滿了,隻有放下這些,你才能從生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黑指終於明白了。
“放下”二字,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但人唯有真的放下,才能登臨遠目,見遠黛蒼茫,天高地闊,聽鳥鳴啁啾,鬆濤呼嘯,並得野花、泥土、樹木、青草之香陶然熏麵,感受豁然開朗、耳聰目明、神色俊逸、心魂飛揚。所以,人應適時放下,停止追逐,才能體味生活的幸福之味。
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功名欲是人類一種不合情理的欲望;甚至連哲學家們自己似乎也極不願意擯棄追求功名這個弱點。
——蒙田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給他金銀還怨恨沒有得到珠寶,封他侯爵還怨恨沒封公,這種人雖然身居豪富權貴之位卻等於自願淪為乞丐;一個自知滿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還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襖貂裘還要溫暖,這種人雖然身為平民,但實際上比王公更快樂。
古時的隱士榮啟期,窮得九十歲還沒有一條腰帶,用野麻搓一條繩子係腰,但他從容瀟灑地彈琴。孔子的學生原憲的衣服補丁摞補丁,腳上的鞋也是前後都是窟窿,可他仍然悠閑地唱歌。古希臘哲學家拉爾修,笑容一直掛在臉上,他完全沒有什麼享受的欲望,當他看見一個小孩在河邊用雙手捧水喝,喝得甜滋滋的樣子,他幹脆把自己僅有的一個飯碗也扔掉了。不去掉欲望就不會知足,一個過於貪婪的人永不會滿足,隻會時時處在渴求和痛苦之中。
一個人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雖然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能在有生之年畫出優美的軌跡,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平平淡淡的快樂生活,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這種成功,不必努力苛求轟轟烈烈,不一定要有那種揭天地之奧秘、救萬民於水火的豪情,隻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但這就足矣!
生活,並不是隻有功和利。盡管我們知道大家必須去奔波賺錢才可以生存,盡管我們知道生活中有許多無奈和煩惱。然而,隻要我們擁有一份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真實,能做到寵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無也自在,如淡月清風一樣來去不覺,生活,不是要輕鬆得多嗎?
有了這份平淡的處世心態,你就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快樂地生活。
也許,你沒有輝煌的業績可以炫耀,沒有大把的鈔票可以揮霍,但你擁有淡泊,這便是人生求之難得的幸福了。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是一種真我,是英雄本色。追求淡泊者,生活的道路上永遠開滿鮮花,永遠芳香四溢;追求名利者,生活的道路上會遍布陷阱,隻能在生命終結的一刹那體會到稍縱即逝的一絲快樂。
淡泊名利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姿態。若能保持這種姿態,就能在名利的追逐中保持一種神寧氣靜的心態,在人生的大道上邁出自信與豪邁的步伐,讓心靈回歸到本真狀態,從而獲得心靈的充實、豐富、自由、純淨,體味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一次做好一件事
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
——莎士比亞
有人問拿破侖打勝仗的秘訣是什麼。他說:“就是在某一點上集中最大優勢兵力,也可以說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集中注意力對於成功的重要性。柯維對此也是了然於胸。
史蒂芬·柯維的工作是為一些經理人做職業培訓。有一次,一個公司的經理去拜訪他,看到柯維幹淨整潔的辦公桌感到很驚訝,他問史蒂芬·柯維:“柯維先生,你沒處理的信件放在哪兒呢?”
柯維說:“我該處理的信件都處理完了。”
“那你今天沒幹的事情又推給誰了呢?”這位經理緊追著問。“我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了。”史蒂芬·柯維微笑著回答。看到這位經理困惑的表情,史蒂芬·柯維解釋說:“原因很簡單,我知道我所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隻能處理一件事情,於是我就按照所要處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個順序表,然後就一件一件地處理。結果,完了。”說到這兒,史蒂芬·柯維雙手一攤,聳了聳肩膀。
“噢,我明白了,謝謝你,史蒂芬·柯維先生。”
幾周以後,這位公司的經理請史蒂芬·柯維參觀其寬敞的辦公室,對史蒂芬說:“柯維先生,感謝你教給了我處理事務的方法。過去,在我這寬大的辦公室裏,我要處理的文件、信件等,堆得和小山一樣,一張桌子不夠,就用三張桌子。自從用了你說的法子以後,情況好多了,瞧,再也沒有沒處理完的事情了。”
人的精力並不是無限的,如果你想超負荷地一次完成數件事情,那結果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最好的方法是,一次做好一件事,對你來說,這樣就已經足夠。隻要你有恒心和毅力把手邊的每件事都做好,你就會不斷獲得進步,最終改變困境,走向成功。
學會每天進步一點點
人喜歡習慣,因為造它的就是自己。
——蕭伯納
紐約的一家公司被一家法國公司兼並了,在兼並合同簽訂的當天,公司新的總裁就宣布:“我們不會隨意裁員,但如果你的法語太差,導致無法和其他員工交流,那麼,我們不得不請你離開。這個周末我們將進行一次法語考試,隻有考試及格的人才能繼續在這裏工作。”散會後,幾乎所有人都擁向了圖書館,他們這時才意識到要趕快補習法語了。隻有一位員工像平常一樣直接回家了,同事們都認為他已經準備放棄這份工作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當考試結果出來後,這個在大家眼中肯定是沒有希望的人卻考了最高分。
原來,這位員工在大學剛畢業來到這家公司之後,就已經認識到自己身上有許多不足,從那時起,他就有意識地開始了自身能力的儲備工作。雖然工作很繁忙,但他卻每天堅持提高自己一點。作為一個銷售部的普通員工,他看到公司的法國客戶有很多,但自己不會法語,每次與客戶的往來郵件與合同文本都要公司的翻譯幫忙,有時翻譯不在或兼顧不上的時候,自己的工作就要被迫停頓。因此,他早早就開始自學法語了。同時,為了在和客戶溝通時能把公司產品的技術特點介紹得更詳細,他還向技術部和產品開發部的同事們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
這些準備都是需要時間的,他是如何解決學習與工作之間的矛盾的呢?就像他自己所說的一樣:“隻要每天記住10個法語單詞,一年下來我就會3600多個單詞了。同樣,我隻要每天學會一個技術方麵的小問題,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就能掌握大量的技術了。”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去做,成功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個人,如果能每天進步一點點,哪怕是1%的進步,試想,有什麼能阻擋得住他最終的成功呢?
《禮記·大學》中有句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些古老的中國經典文化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一個人,隻要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終有到達成功的那一天。
多做一點,就離成功近一步
由智慧養成的習慣,能成為第二天性。
——培根
對艾倫一生影響深遠的一次職務提升是由一件小事情引起的。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一位律師(其辦公室與艾倫的同在一層樓)走進來問他,哪兒能找到一位速記員來幫忙——他手頭有些工作必須當天完成。
艾倫告訴他,公司所有的速記員都去看球賽了,如果律師晚來5分鍾,自己也會走。但艾倫同時表示自己願意留下來幫助他,因為“球賽隨時都可以看,但是工作必須在當天完成”。
做完工作後,律師問艾倫應該付他多少錢。艾倫開玩笑地回答“哦,既然是你的工作,大約1000美元吧。如果是別人的工作,我是不會收取任何費用的。”律師笑了笑,向艾倫表示謝意。艾倫的回答不過是一個玩笑,並沒有真正想得到1000美元。但出乎艾倫意料,那位律師竟然真的這樣做了。6個月之後,在艾倫已將此事忘到了九霄雲外時,律師卻找到了艾倫,交給他1000美元,並且邀請艾倫到自己的公司工作,薪水比現在高出1000多美元。
一個周六的下午,艾倫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球賽,多做了一點事情,最初的動機不過是出於助人的願望,而不是金錢上的考慮。它不僅為艾倫增加了1000美元的現金收入,而且為他帶來一項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職務。
另一位成功人士曾經這樣講述自己是如何走上富裕道路的:
“50年前,我開始踏入社會謀生,在一家五金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年才掙75美元。有一天,一位顧客買了一大批貨物,有鏟子、鉗子、馬鞍、盤子、水桶、籮筐等等。這位顧客過幾天就要結婚了,提前購買一些生活和勞動用具是當地的一種習俗。貨物堆放在兩輪車上,裝了滿滿一車,騾子拉起來也有些吃力。送貨並非我的職責,而完全是出於自願——我為自己能運送如此沉重的貨物而感到自豪。
“一開始一切都很順利,但是,車輪一不小心陷進了一個不深不淺的泥潭裏,使盡吃奶的勁都推不動。一位心地善良的商人駕著馬車路過,用他的馬拖起我的兩輪車和貨物,並且幫我將貨物送到顧客家裏。在向顧客交付貨物時,我仔細清點貨物的數目,一直到很晚才推著空車艱難地返回商店。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高興,但是,老板卻並沒有因我的額外工作而稱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