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在蘇州稱王之後,漸漸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開始追求享樂,任用小人,疏遠賢人。許多忠義之士先後離開了張士誠,首先離開的是投奔張士誠的劉基。不久,施耐庵另外兩名摯友魯淵和劉亮也離開了。賢臣相繼離去並沒有使張士誠清醒,他仍然沉湎酒色,怠於政事。這時,方國珍兵強馬壯,朱元璋虎視眈眈,各地戰事不息,危機四伏。施耐庵深感形勢嚴峻,於是麵諫張士誠,分析天下局勢,指明當務之急。可是,張士誠聽信小人黃敬夫、葉德新、蔡彥文之言,對施耐庵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施耐庵見大勢難以逆轉,張士誠的敗亡隻是遲早的事,於是也悄然離去了。
施耐庵重歸故裏,在北寶寺坐館,一麵教學生,一麵繼續撰寫《水滸傳》。為了使自己像耐心庵堂那樣專心著述,不問政事,施耐庵在書齋的門上掛上了寫有“耐庵”兩字的牌子。於是,人們便稱他為耐庵先生,施耐庵的名字便是這麼來的。
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怕人民反抗,把蘇州人都遷到邊遠的地方去了。有一天,朱元璋聽說施耐庵在寫犯上作亂的書,連忙派人捉拿施耐庵,並把他關進南京天牢。施耐庵在天牢裏受盡折磨,不久便疾病纏身了。這時,施耐庵的同年劉基已是朱元璋的軍師,他伺機向朱元璋進言,施耐庵才被釋放。
施耐庵獲釋之後,到淮安租房住下。經過這場變故後,施耐庵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施耐庵生活拮據,缺醫少藥。這年冬天,他風寒舊疾複發,無異雪上加霜。施耐庵自知不久人世,便將《水滸傳》的修改稿交給羅貫中,囑咐他將其中破損和遺失部分回憶整理出來,務必印刷成書,傳之後世。囑畢溘然長逝,享年75歲。這一年是洪武四年(1371年)。
《水滸傳》描述北宋末年官府橫征暴斂,官逼民反的情形。講了宋江等好漢疾惡如仇,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書中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鬆、李逵、魯智深、林衝等,對後代農民起義產生過重大影響。
《三國演義》是一部曆史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作者就是與施耐庵合著《水滸傳》的羅貫中。《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曆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曆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它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人物敘述得有條不紊。書中把古代戰爭和人物都寫活了,雖有虛構,但大體上忠於曆史,不但是一部輝煌的文學巨著,也為後來的軍事家提供了不少戰例和謀略借鑒。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同出於洪武年間(1368—1398年),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的前兩部,為明朝增添了萬丈光芒。
(二)明惠帝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年僅38歲的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史稱懿文太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明惠帝。
明惠帝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朱允炆14歲時,他的父親朱標身上長個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日夜守在身邊伺候。
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將三個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對他們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並沒有讓他們感到孤獨。
朱元璋病逝前,脾氣異常暴躁。朱允炆親自服侍他,常常整夜不能入睡,而且沒有一句怨言。
明惠帝繼位時21歲,改年號為建文。
明惠帝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繼位後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黃子澄是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考中進士。齊泰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精通儒學,尤其精通兵法。方孝孺是明初大學者,六歲能詩,從元末明初大儒宋濂學習,極受器重,以文章和政見聞名。
明惠帝在這三位大儒的輔佐下,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史稱“建文新政”。
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而六部尚書卻是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封侯,而武將封公封侯者甚多,稱王的也不少。這種局麵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明惠帝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並下詔要求地方官舉薦文學之士。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了,這就加強了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
明太祖以猛治國,認為亂世宜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十分嚴重。他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淩遲等。明惠帝認為《大明律》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取消了恐怖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