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1 / 3)

“允南,汝以為鄧艾定會受降?”劉禪仍有些不放心地問。

“鄧艾必然受降無疑!”譙周自信地說,“鄧艾若不肯受降,陛下惟微臣是問!”

“萬一鄧艾要是不肯受降,朕將如何是好?”劉禪有氣無力地說。

“此等事絕不會發生!”譙周把劉禪攙扶回禦座,平靜地說,“陛下且耐心等候,不久張紹、鄧良便會回成都複命。”

劉禪無奈地坐下,淒惶地說:“急煞朕也!急煞朕也!”

劉禪正說著,張紹、鄧良急匆匆地走進便殿,跪倒在劉禪的麵前,氣喘籲籲地說:“臣來向陛下複命。”

劉禪見張紹、鄧良已經返回,忽地從禦座上站了起來,急切地問:“汝等可曾見到鄧艾?鄧艾是否受納璽綬與降書?”

“臣在雒城見到了鄧艾,他已接受了璽綬與降書。”張紹忙從懷裏取出鄧艾的回書,跪爬了幾步,呈於劉禪,“鄧艾回書在此,請陛下禦覽。”

劉禪的兩眼放出驚喜的光芒,趕緊取過鄧艾的回書,拆而閱之。回書中寫道:

……漢室衰微,朝綱紊亂,宦豎秉政,奸佞弄權,致使天下大亂,烽煙遍燃,群英並起,龍爭虎鬥。然天命難違,中原大地終歸於真主!自古以來,直到漢魏,凡受天命而成其帝王之業者,莫不在於中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據此,演為《周易》。上觀千載,凡非依中土而興洪業者,未有不顛覆者也!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車之鑒也!大魏天子,洞明事理;宰輔忠賢,功過伊周。中原之地,國泰民安,兵強馬壯,賢臣如雲,良將眾多。因念巴蜀之民未蒙教化,故而命艾揮師來征。艾自入蜀以來,久欲聞公識時順勢之佳音。今在雒城,果見來使,告以德音,真乃天遂人願也!曩者微子歸周,成為上賓;今公之為,亦堪稱道。艾自當承製而行,以存大義。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艾將率軍,晝夜兼程,趕赴成都,明日午時,與公相見於北門之外。前哲歸命之典,公自知之,不必贅述……

劉禪閱罷鄧艾的回書,焦躁的情緒頓時煙消雲散。他如同已被押赴刑場的人忽然聽到了大赦令,不由得長舒了口氣,如釋重負地說:“允南之言,果然不錯。鄧艾回書,頗通情理。”說著,把鄧艾的回書交於譙周閱讀。

譙周已從劉禪的麵部表情和那隻言片語中,大致猜測出了鄧艾回書的內容,頗為得意地微微一笑,逐字逐句地研讀著鄧艾的回書,揣摸著鄧艾的心思,以求投其所好。

趁此機會,劉禪問張紹、鄧良:

相傳伏羲時,有龍馬從黃河出,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背負“洛書”。伏羲據此“圖”、“書”畫成八卦,此即《周易》之起源。

承製:秉承皇帝的旨意。

歸命之典:投降歸順的儀式。“以汝等觀之,鄧艾其人信義如何?”

張紹謹慎地回答:“臣聞原江油關守將馬邈言,鄧艾其人頗講信義,對馬邈以禮相待,並無半點歧視。”

劉禪又問:“鄧艾對汝等如何?”

鄧良如實答道:“鄧艾言語得體,並無倨傲之態。臣離開雒城時,鄧艾攜我二人之手,親自送出城外。”

“如此說來,朕無憂矣。”劉禪徹底放下心來,轉而問著譙周:“允南,依汝之見,朕如今該如何才好?”

譙周思索了片刻,不慌不忙地說:“為表明陛下歸順之誠意,臣以為陛下應做三事:其一,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前往雒城去迎接鄧艾,並受其節製;其二,遣太仆蔣顯攜帶詔書,前往大將軍薑維處,敕令其投戈釋甲,詣降魏軍;其三,遣尚書郎李虎將我國之士民簿送與鄧艾……”

“允南所慮甚周,就依汝言而行!”劉禪已經無所顧慮了,一股濃重的睡意又猛烈地向他襲來。他打了個大哈欠,揉了揉酸澀的眼睛,疲憊不堪地說:“朕已十分困倦,一切均由允南代朕去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