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四位太醫一起叩完頭站起來了,從太後麵前退去。慈禧嚴肅地對德齡說;"跟他們去看看!"
從她的表麵,可以看出她不太信任他們,他們進到隔壁一間屋子裏。那裏有四張桌子,每人在一個小桌子前坐下,開他們各自的藥方。
後來慈禧告訴她們為什麼如此小心,就是怕出現哪怕是極小一點的錯誤。如果太醫為皇室成員治病,特別是為皇帝治病而沒有治好,太醫們都要受處分。很久以前,就有這樣的製度,他們必須被殺頭,或被命令自殺,盡管皇帝的死根本不是他們的錯誤。病人死,太醫受處分的製度依然流行,不過後來變成了一種形式,除非病人的死真是由於太醫的錯誤。
處罰的進程是這樣:太醫先摘下勳章,摘下帽子上的珊瑚頂子和孔雀毛,然後他們就被當成流放犯。他們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新皇帝登基。新皇帝登基後就恢複他們的官階和特權,撤銷他們的流放令,於是他們又恢複太醫的職位!
所以這就不奇怪了,那四位太醫為什麼如此小心翼翼。
現在四位太醫都把藥方交給李蓮英。他們並不親自把藥方送給慈禧。他們根據診斷,開出各自的藥方,工作就算結束了。李蓮英帶著四張藥方去見慈禧。這時候,慈禧已經把那位通曉中草藥的太監找來了,又找來了一位朝廷筆錄員,還有一位侍從給她搬來很多的醫藥書。慈禧拿起四張藥方,在手裏轉來轉去地看,她一會兒皺著眉頭,一會兒對著藥方沉思。
"我不喜歡這一張。"她厲聲地說,"這張藥方沒有什麼價值,我知道它刺激心髒。這味藥是幹什麼用的?"
那位熟悉中草藥的太監看了一個慈禧所指的藥名,立刻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這是清血的,太後。"他報告道。
"好!"她說,"把這味藥記下來!還有,這種藥是什麼作用?"
她指著另一個藥名問太監。太監又看了一下,答道:
"這是清腦的,太後。"
慈禧對筆錄員點頭示意,筆錄員又把這味藥記下。四位太醫每人都開了十二味藥,但沒有兩張藥方是相同的。慈禧讀著每張藥方,她選滿了十二種藥,筆錄員一一給她記下,這就形成了第五張藥方。這張藥方完全是從其他四張藥方中每張取幾樣拚湊而成。但是太醫們要對這第五張藥方負責,令人感到驚奇。
"現在,"慈禧說,"去看看那些愚蠢的太醫配藥。"
於是德齡就跟著四位太醫到藥房去。藥房是一間很大的屋子,裏麵有許多架子,每個架子上都放著白底藍花的瓷壇,上麵都有蓋子。每個壇上都貼有紅紙條寫著藥名。每一隻壇子裏大約放十二種藥。現在太醫們讀著第五張藥方在一起商量,至於原來的四張藥方早被銷毀了。他們雖然與這些藥壇子打了幾十年的交道,還是非常仔細地選草藥,一個小天平秤準了分量,每選好一樣就用軟紅紙包好。全部選好後,太醫們,加上這個奉命監視他們的人一起回到慈禧住的庭院,那裏已經架好了一個熬藥的爐子。點上了火,爐子頂有一個銀製的藥罐,是用來熬藥的。不遠的一張桌子上有一玉杯,底下墊一個金碟,都是從慈禧那裏拿來的。這杯子就是準備盛藥的。在同一張桌子上,離玉杯遠一些,還有四隻白底藍花的小瓷杯。
太醫嚴肅地把藥一包包倒入銀罐裏,然後加上涼水。於是四個人一起站在旁邊等候水開。水開後就把藥罐拿下,稍稍冷卻後再放回火上,燒開後再拿開,稍冷後再放回去,如此三次。
藥煎好後,用一個銀的過濾器將藥液過濾到慈禧的杯子裏,雖然過濾器的網眼很細,但仍不免漏過去一些渣滓,所以要反複多次過濾,直到藥液完全清澈。太醫把四隻瓷杯都注滿了藥。
一切都準備好後,慈禧就令四位太醫進去。捧著玉杯金碟的走在前麵,後麵跟著四位太醫,太醫叩過頭,跪在太後腳下,嚴肅地端著各自的瓷杯,然後像土兵執行命令一樣整齊,身子挺得直直的,一起把各自杯裏的藥喝了。都知道藥很苦,但是太醫們控製得很好,沒有表露出苦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