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二十四史》的體例(1 / 3)

《二十四史》是二十四部分別記載中國各朝曆史的史書合在一起的總稱。原本是二十四部單行獨立的史書,曆經中國曆代史學家一部一部編纂而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二十四史》定名後,被合刻在一起出版,流傳延續至今。

注重曆史,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而悠長完整、次序井然的曆史記載,更是中華民族的獨創和偉大貢獻。正是有了浩如煙海的史籍為依托,朝代的興衰更替,曆史的風雲變幻,才能在後世的舞台上盡情地演繹、傳唱、經久不衰。

在曆史長河中,曾出現過數以萬計的史書,有些卻散失了,湮沒在滾滾洪流裏。《二十四史》經過曆史的洗禮,在眾多的史書中脫穎而出,踏著曆史的腳步而來。《二十四史》全書共三千二百多卷,字數約在四千萬以上,是經過兩千多年逐漸發展集結而成的。在唐以前,中國有“四史”,即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東漢班固所撰《漢書》,南朝範曄所寫《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所編《三國誌》。這四部史書在二十四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沿及宋時,加上《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十三部史書,合稱“十七史”,等到明朝時,又增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便有了“二十一史”之稱,等到了清代又將很有價值的《舊唐書》《舊五代史》增入,再加上清時編著的《明史》,便有了“二十四史”。後來經過乾隆皇帝親自批準定名為《二十四史》,各出版家以後便將這二十四部史書合而為一進行刊刻出版,成為一部特大型的中國通史。它記載了從遠古傳說時代的黃帝到明朝滅亡長達四五千年的曆史,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大百科全書。

《二十四史》並不是說中國史上有二十四個朝代,中國的朝代更迭史可以用一曲歌謠來表達: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每一部史書都記錄了中國一段時期的曆史,有些史書更是總結性地記錄了幾個朝代的興衰。它們所記敘的朝代史實前後連接,事件按年編列起來,像一條長長的鏈子,綿延而來,彙成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曆史。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戈鐵馬,秦始皇嬴政的一統天下,三國時代曹操、孫權、劉備之間的豪傑爭霸,唐太宗貞觀之治開辟的大國氣象,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康熙乾隆年間開辟的太平盛世……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曆史故事,正是有了史籍的記載才得以流傳下來。《二十四史》不僅記錄了中國五千年的山河歲月,滄海桑田,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寶貴的文化遺產。

《二十四史》自清朝乾隆年間合刊流傳至今,由於卷數眾多,有些書目年代久遠,書中語言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普通人已經很難閱讀,甚至很難見到了。但是並不是說,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知道《二十四史》,可以忽略它的存在。曆史雖然已經遠去,我們記憶的隻是一些殘缺的片段,然而不能因為時間的久遠就丟掉對曆史的紀念,就像一個拋卻曆史的民族,終究要走向滅亡一樣,作為中國曆史的文獻記載形式,它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曆史,是傳承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它不僅記錄了從上古時代起一直到明朝為止的皇帝紀年、人物傳記、曆史大事、典章製度、道德規範、天文曆法、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文學藝術,甚至包含農商稅收、科技軍事、法律外交、宗教活動等等;它更是一部以漢族為主體,各地各民族衝突摩擦共同融合促進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大熔爐,讓後世人從中提煉出數不盡的精華,成為曆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乃至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考古學家研習、追思的對象。

《二十四史》在曆史上被稱為“正史”。不僅是因為《二十四史》自唐宋以後多是在統治者的承認和欽定下編修的,更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思想、寫作手法,都透著曆史的氣息,它把曆代帝王的紀傳作為綱領,儼然一部中國帝王史。其中有些事情自然需要隱晦潤色,使其符合帝王的製度,這樣記載的內容就難免失真模糊。但是我們要公平公正真實地看待《二十四史》。它成書於曆時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難免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反映出封建意識,無法超越時代的局限,因此我們今天再讀《二十四史》,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正確的觀點,在豐富的曆史材料當中進行比較、鑒別,拋棄那些封建的陳舊的意識、製度等,吸收對我們真正有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