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大致情況介紹完了,關於清朝的曆史,有《清史稿》,是民國初年由一些清朝遺老主編的,後人把《清史稿》再加上清朝乾隆帝欽定的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因為《清史稿》不在《二十四史》範圍內,在這裏就不多作記述了。
《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正史”一詞最早出現在《隋書·經籍誌》裏麵,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後,“正史”就成了“二十四史”的專稱了。《二十四史》中有私人編撰的史書,有專門的史官編纂的史書,還有在皇帝的授權下編纂的史書,但不論哪一種情況,列入《二十四史》中的史書,都是要經過皇帝批準的。所以近代對《二十四史》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首先它是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的產物,與皇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其次《二十四史》中的有些記載失實,一些對皇權統治不利的事件都刪去了;第三,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多記載一些鬼神天象,描寫的事情荒誕不經;第四,狹隘的民族主義,要麼是以漢族為中心,對少數民族的記載多有不當,要麼是少數民族政權對漢人多有詆毀。這些缺點是不可否認的,也是在成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二十四史》是中國王朝史上的產物,完成於最後的王朝—清朝,它的思想,記錄的方法,對人物的品評,對事件的看法,必然要打上時代的烙印,無法超越時代而存在,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回歸曆史,尋求本真,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去批評古人的做法。
《二十四史》中編寫二十四部史書的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寫作的動機和條件都不相同,具體深入到史書內部時就會發現每一部編修時的指導思想以及寫作態度都不相同,具體的體例和內容編排方式也不相同,單列出來,每部書又有每部書的特色。把《二十四史》與二十四部史書的單行本比較,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合之完寶,析之兩珍”,都是我國文化思想史上的瑰寶。
曆代研究《二十四史》的人不勝枚舉,對它的褒貶也是各不相同,作為當代人,我們要懷著一顆誠摯的心,不偏信、不盲從、用唐人李翱的話就是“用仲尼褒貶之心,取天下公是公非以為本,群黨之所謂是者,仆未必以為是;群黨之所謂非者,仆未必以為非”,用一顆耿直的心,不違背時代的潮流,一些人認同的事情不一定是對的,一些人不認同的事情不一定是錯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每個人心中應該對大是大非有一定的認識,有自己的想法,不僅讀史書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眼光也要開闊。作為中國曆史的承載體,《二十四史》全麵地記錄了中國幾千年的自然變遷、社會變化、人事活動、經濟發展。記錄的範圍廣、史料豐富、有很多極其珍貴的史料因為《二十四史》的記錄得以保存下來。今天的《二十四史》不僅是我們閱讀的史書,更應被當做資料檢索使用,它是大百科全書性質的,凡是研究中國之學的,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學、天文、地理、數學,就連哲學、宗教、舞蹈、音樂、繪畫、書法等等都需要查閱《二十四史》。有的人窮盡一生隻能研究其中的一部史書,一套《二十四史》,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和學問,不是我們簡簡單單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中華民族的曆史,中華民族的精神,中華民族的文化,在這裏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的滋味有待我們認真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