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江蘇省鎮江市,有三座有名的小山——金山、北固山和焦山。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長江南岸的金山。這裏風景幽絕,形勝天然,同樣也是俯瞰萬裏長江的好去處。赫赫有名的金山寺就建在金山上。金山寺廟堂眾多,以至於人們無法看到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金山曆史悠久,有著眾多的曆史故事。
宋代金山寺住著一個有名的和尚——佛印,他與大文豪蘇軾是好朋友。蘇軾經常乘船來金山寺拜訪佛印,一起談佛論禪。
佛印雖是高僧大德,可是他卻喜歡喝酒吃肉,而且他還從蘇軾那裏學會了做幾手好菜,其中有一道菜叫做“五柳魚”。一天中午,佛印自己也試著做了一盤“五柳魚”。剛剛把魚端上飯桌,佛印就聽到蘇軾“咚咚咚”的腳步聲。佛印忽然來了個念頭,打算戲弄一下蘇軾,於是他就趕緊把魚放在了旁邊的大磬(佛寺中使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缽)裏,並順手用一頂草帽蓋在了上麵。
一掀門簾,蘇軾就聞到了一股清燉魚的香氣,他不由得用鼻子吸了吸。蘇軾看到桌子上隻有一個磬,知道佛印是想考考他,於是就假裝著急地問道:“大法師,我今天有一件事要向你請教,問完我就走。”
佛印想蘇軾可能遇到什麼事情了,因為他平時是個樂天派,笑臉常開,可是今天竟然這樣著急,也不提吃魚的事情。於是,佛印就小心地回答道:“好,大學士請講吧,看看難倒你的是不是也能難倒我啊。”
蘇軾邊想邊說:“我寫書的時候遇到一副對聯,可是隻記得上聯,就是想不起下聯了。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
佛印聽後感到很好笑,心裏想:這副對聯早已老掉牙了,蘇軾不可能不知道啊,他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難道要把我繞暈了再吃魚?隨後,他又思索了一番,覺得下聯沒有“魚”字,於是就說出了下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軾哈哈大笑:“既然是慶(磬)有餘(魚),那就趕快把魚端出來吧,我還餓著呢!”
佛印恍然大悟,一邊從磬裏取魚,一邊說:“好你個蘇東坡,果然是為了吃我的魚啊。哎呀!我隻去想對聯裏是否有‘魚’字,哪想到‘慶有餘’和‘磬有魚’是同音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地理探秘】
宋代的時候蘇軾要想去金山探望佛印,必須乘船從長江岸邊劃到島上,可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金山:它在長江的南岸。難道是金山自己長腳,跑到岸上了嗎?
曆史上,金山確實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它屹立在長江的洪流中,古代人曾經稱其為“江心一朵芙蓉”。不過由於長江水流的變遷,在清朝道光年間,金山就開始和南岸相接,慢慢地成了一座內陸山,位於長江南岸了。從此,人們再也不必乘船上山,而是能夠“騎驢上金山”了。
【博聞館】
“焦山”名字的來曆
現在鎮江三山之中,隻有一座山位於長江裏,就是焦山。很久以前,這座山還沒有名字,附近的漁民偶爾來山上砍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除了派兵四處鎮壓外,還耍了些騙人的手段,征召各地隱士入朝做官,幫助朝廷安撫百姓。
河東郡有一個年高有德的人,名叫焦光。他看到東漢朝政腐敗,不想入朝做官,於是就從河東郡搬到了江南的鎮江。他選中了長江中的這座小山,在山上過起了樵夫般的隱居生活。
欽差在河東郡沒有找到他,聽說他在鎮江後,就帶人趕到鎮江來找焦光。欽差上山來了兩次,都被焦光用計躲掉了。由於沒有找到焦光,欽差每次回去後都被皇帝大罵一頓,於是不得不第三次上山尋找焦光。
躲過兩次之後,焦光知道他們還會再來,於是他就離開原來的住所,在江灘邊搭了一個矮矮小小的茅草棚。這個茅草棚外麵用泥巴一塗後,活像蝸牛殼,因此焦光叫它“蝸牛廬”。在修好後,焦光就在那裏躲了起來。
欽差帶兵又上了山,到處尋找焦光。可他們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還是沒有找到焦光。在經過“蝸牛廬”時,欽差以為這就是個爛泥堆,也就沒在意,所以焦光又躲過了第三次搜查。沒辦法,欽差隻好向皇帝複旨:焦光已經不在這個小山上了。
躲掉欽差的焦光,心裏非常高興,仍舊過著樵夫般的隱居生活。
後來,為了紀念這位真正的隱士,在焦光去世後,老百姓就把這座山稱作“焦山”,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