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安徽省馬鞍山市附近的長江南岸,有一處著名的小山,這就是長江三磯之一的采石磯。它磯頭臨江,山勢險峻,隔江與和縣的橫江渡相望,是俯瞰長江的好地方。這裏不僅風光秀美,還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要地,曾見證了曆史上十餘場大戰。采石磯上的“大腳印”也在向世人訴說著一段金戈鐵馬的往事。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烽火不斷。朱元璋也拉起一隻軍隊,南征北戰。可是,他卻缺少一個穩固的安邦定都之地。有謀士向他建議攻取“六朝古都”南京,因為那裏虎踞龍盤,頗有王氣。朱元璋采納了這個建議。
可是要攻取南京,必須要先攻取南京西麵百裏外的采石磯。當時,元軍大將蠻子海牙鎮守采石磯,而且那裏工事牢固,又有長江作為天險,實在是易守難攻。
但是,朱元璋奪下南京的決心已下,於是他親自率領大軍來到了采石磯的對岸,計劃兵分三路,渡江攻取采石磯:一支大軍由胡大海為先鋒,一支由常遇春為先鋒,一支由朱元璋親自率領。三支大軍分別乘船向采石磯駛去。很快,胡大海的軍隊就駛到了采石磯下。蠻子海牙早已作好了準備,隻見元軍令旗舞動,頓時箭石如雨,胡大海軍隊中稍小的船隻立刻被擊穿,沉了下去。胡大海立功心切,他又率領一支快船前進,試圖強行登上采石磯,可船還沒走多遠,就又被元軍射了回來。朱元璋看到這種被動局勢,心急如焚。
正在這緊要關頭,常遇春的一支軍隊也駛到了采石磯下。常遇春是朱元璋的一員猛將,他虎背熊腰,使用一柄六十斤重的大刀,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他命令戰船都用張開的牛皮順著艙蓬頂紮好,這樣,箭落在上麵,可以起到緩衝避讓的作用,最後它們就都順著艙壁滑落到江中了。
朱元璋看到常遇春的船隊,心裏大喜,於是大聲對常遇春喊道:“你和胡大海誰先登上采石磯,誰就是正先鋒。”
這時常遇春的船離采石磯岸已僅有數米,隻見他左手持盾,右手持刀,冒著磯頭射來的亂箭,縱身一躍,就跳到了采石磯上。他這一腳落下,竟在堅硬的岩石上踩出了一個深約兩寸的大腳印。他的這一腳,也為朱元璋攻下南京奠定了基礎。
元軍被常遇春的神勇所嚇倒,還沒醒過神來,常遇春就已經把元軍的一員大將斬於刀下了。折了大將的元軍一下子亂了,而朱元璋則趁機率領軍隊登上了采石磯。主將蠻子海牙見大勢已去,就率領殘留部隊逃走了。
率先登上采石磯的常遇春被朱元璋封為正先鋒。一年以後,朱元璋的軍隊就攻占了古都南京。
【地理探秘】
采石磯為什麼會成為軍事要地呢?這與它的地理位置有關。我國曆史上許多王朝都在南京建立都城,但南京那裏的長江江麵寬闊,要想在那裏渡江很困難。因此,長江以北的軍隊若想渡江攻占南京,或者長江以南的軍隊若想打入江北,就必須選擇一個江麵較窄的地方渡江。而距離南京百裏之外的采石磯處,那裏的江麵較窄,是渡江的最佳地點。這也就是在曆史上采石磯會發生十幾場大戰的原因。
【博聞館】
李白跳江捉月
在采石磯流傳著一段李白跳江捉月的傳說。
一個中秋之夜,六十二歲的李白獨坐采石磯頭,一邊喝酒,一邊喃喃自語:“浩浩的長江水啊,你怎麼洗不掉我對昏君奸臣的仇恨呢?明月啊,你是一麵鏡子,人世間的不平你都看到了,可你為什麼不說呢?”
圓月在雲間穿梭,時隱時現。李白喝了一杯又一杯,漸漸有了醉意。他低下頭,忽然看到了長江中的那輪明月,似乎嵌在了江底。
他再也按捺不住:“我的明月,你怎麼掉到了長江裏?我要把你撈上來,把你送上天空,重新照亮這個世界。”說完這些,李白就跳入了滾滾的長江之中。
不一會兒,月亮穿出了雲層,江水掀起巨浪,一條帶翅的鯨魚從江水裏飛了出來,在魚背上坐著一位白衣仙人——李白。李白走了,他駕著鯨魚飛向了藍天。這就是有關李白之死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