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位於我國福建省廈門市境內,它四麵環海,是一個與大陸、廈門島隔海相望的袖珍海島。它的麵積隻有1.77平方公裏,步行一個小時就可以環島一周。鼓浪嶼四季如春,島上山巒起伏、錯落有致,幽穀和峭崖秀麗多姿。在美麗的海島上,還有著中外各種建築風格的老建築,因此這裏也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這裏還是全國鋼琴擁有密度最大的地方,所以又有“鋼琴之島”的美稱。陽光、海灘、濤聲、古建築、鋼琴,各種美妙元素的集合,為鼓浪嶼贏得了“海上花園”的美稱。日光岩是鼓浪嶼的最高峰,也是島上最佳的觀景地點。
在日光岩下,有一口叫做“三拂淨”的水井,傳說是鄭成功在鼓浪嶼訓練水師時所挖。
當年,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曾經在鼓浪嶼組織和訓練水師。為了收複台灣,鄭成功日夜操練軍馬,練兵場上終日擊鼓鳴號,呐喊聲不絕。士兵們在鄭成功的感召下,人人精神抖擻,決心以一當十,收複寶島台灣。當時正值酷暑,天氣炎熱,淡水缺乏成為影響士兵訓練的重大問題,許多士兵都因中暑暈倒了。所以,不少戰士自發組織起來去山坡、海邊打井。水井是挖好了,但這些水井裏的水,又鹹又澀,人根本無法飲用。
鄭成功很快就知道了這種情況,他意識到這是關係練兵成敗的大事,於是馬上放下手頭的事情,率領將士出營考察。他從鼓浪嶼的東頭走到西頭,又從南頭走到北頭,但始終不知道在哪兒可以挖到淡水。但是,一想到戰士們幹渴難忍的樣子,鄭成功就又有了繼續尋找淡水的勁頭。
一天,鄭成功來到日光岩下,他看到這裏雜草叢生,預感到這裏可能有水。但是,水源會在哪兒呢?他來回踱著步,苦苦地思索著。忽然,他看到一群黑乎乎的東西在地上移動。他仔細一看,發現原來是一隊正在搬運食物的小螞蟻。“螞蟻窩邊繞,泉水腳下冒”這條早年知曉的諺語立刻浮現在他的腦海。鄭成功立即拔出寶劍,圍著螞蟻窩畫了個大圈,並帶頭挖了起來。
一直緊跟在大將軍身邊的將士也立即聽懂了這無聲的命令,大家馬上合力挖土。但是,大家挖了三米多深還不見水,再往下挖時,又挖到了大石頭,因此大家都有些泄氣。這時,鄭成功用手扒開石頭下的泥土,隱隱地感到有一層水漬。他順手在衣袖上拂了三下,說來也怪,就在這三拂後,井底冒出了甘醇的泉水。後來,人們便把這口井稱作“三拂淨”。不論天有多旱,這口井從不幹枯,而且井水在早晨、中午和晚上還會變化三次顏色,非常神奇。
鄭成功還在日光岩建立了水操台,親自指揮水師官兵進行嚴格的操練,最終打造出了一支強大的水師。後來,鄭成功在鼓浪嶼水操台祭江誓師,親自率領萬名水軍、數百艘戰船,向台灣島進發,並一舉擊敗荷蘭殖民者,收複了台灣。現在的日光岩還保存著鄭成功屯兵營寨遺址、操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
後來,為了紀念鄭成功收複祖國領土台灣的功績,人們在鼓浪嶼樹立了鄭成功雕像,並建立了鄭成功紀念館。
【地理探秘】
在鼓浪嶼上為什麼可以聽到敲鼓的聲音呢?原來,在小島西南部的沙灘上,有一塊高約六七米的奇特的礁石,它的中部被海浪衝刷侵蝕後,形成了一個像門一樣的大洞。每當風浪衝擊這塊有洞穴的礁石時,它便會發出酷似敲鼓的聲響,因此人們就把這塊礁石被稱作“鼓浪石”,島也更名為鼓浪嶼了。
【博聞館】
充滿神奇色彩的鼓浪嶼雞母山
鼓浪嶼上有一塊高20~30米的巨石,遠遠望去猶如一隻護衛小雞的巨型母雞,這就是雞母山。
傳說很久以前,鼓浪嶼上並沒有雞母山。那時,當地住著一個惡霸,他貪得無厭,唯利是圖。有一天,惡霸的家丁向他報告說:“老爺,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這鼓浪嶼上有隻神奇的母雞,三天能下四百個蛋。”惡霸一聽,急忙帶著人去捉母雞。那隻神奇的母雞一看惡霸來了,立即就要飛走。惡霸一著急,指揮人亂箭射向母雞,其中,有一隻箭射中了母雞,它忍痛向日光岩飛去。惡霸沒有抓到母雞,惱羞成怒,派人到日光岩附近查看,發現那隻母雞變成了一塊巨石。從此,這裏就叫“雞母山”了。
其實,雞母山是岩石由於長期受到海水和風的侵蝕,逐漸雕琢成現在的樣子的,這是一種海蝕地貌。鼓浪嶼還有其他六個神奇的礁石,一個像印章被稱作印鬥石,一個像倒扣的大鼎被稱作覆鼎石,還有的被形象地稱作劍石、鹿礁、章魚礁、狗頭礁等。它們的形成,和雞母山的形成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