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屹立千年的黃河航標——中流砥柱(1 / 1)

諺語說:黃河九十九道彎,闖過“三門”是頭關。這個三門,說的就是位於河南省陝縣的黃河峽穀三門峽。在三門峽峽穀中有兩個石島,將河道分為三門:南邊叫做鬼門,中間稱為神門,北邊則是人門。三門峽也正是由此得名。鬼門水流湍急,人門水流緩慢,而在冬季枯水期時,隻有神門的水不斷流。滔滔黃河水過了三門之後,迎麵而來的是一座浮在水麵的孤峰,它就是中流砥柱,人們也叫它“砥柱石”。中流砥柱是黃河船運的航標,也是過往船隻避險的救命島。幾千年來,任憑驚濤駭浪的衝擊,它一直挺立在河中心不變,成為一個罕見的水上奇石。

據傳說,很久以前三門峽原本是一個大湖,在大湖周圍高山重重,因此湖水沒有出口可以外泄;而且,在湖中又有惡龍作怪,興風作浪,所以湖水經常泛濫成災,老百姓飽受水患之苦。當年,大禹治理黃河水時來到這裏,他揮動開山斧劈了三下,把大山劈開了三個豁口,引水東流,解除了水患。這三個豁口就是三門——鬼門、人門、神門。為了防止惡龍再作怪,大禹還在三門之下百米處留下了鎮河石柱——中流砥柱。

一次,有一位老艄公帶領幾條貨船途經三門峽,當船行到神門口時,天氣驟變,狂風不止,一會兒就大雨傾盆了。刹那間,峽穀裏白浪滔天,霧氣騰騰,人們根本看不清水勢,辨不明方向。再加上河床太陡,水浪就像一條惡龍般橫衝直撞。眼看船隻就要被風浪推翻,淹沒在浪濤中,當時船上的人都驚呆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老艄公突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掌好舵!”轉眼間,隻見他縱身跳進了波濤之中。船工們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就聽到前麵有人高呼:“朝我來,朝我來!”船工們仔細一看,竟然是老艄公站在激流中的中流砥柱上為船隻導航。船工們把船駛到老艄公麵前,正要拉他上船時,隻見一個浪頭打過來,將船推向了下遊岸邊,使船離開了危險的河中心。等風浪平靜下來,船工們在下遊將船拴好後,他們急忙返回去尋找老艄公。當他們來到激流中的中流砥柱附近時,竟然發現原來光禿禿的石柱上竟刻著“朝我來”三個大字。但是,無論大家怎麼尋找,也沒有找到老艄公。後來,人們就把中流砥柱也稱為“朝我來”。

從那以後,中流砥柱成了峽穀中的自然航標,引導過往船隻避免暗礁和懸崖,平安地渡過峽口。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衝刷,中流砥柱力挽狂瀾,巍然屹立於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不屈不撓、不畏艱險。因此,“中流砥柱”也被喻為中華民族堅強品格的象征。

【地理探秘】

中流砥柱由閃長岩構成,這種岩石非常堅硬,因而它經千年衝刷,也能屹立不倒。中流砥柱還能顯示水位的高低,當枯水期水淺時,石柱露出水麵6米左右;即使是在洪水季節,它也能露出一個尖頂。所以,中流砥柱能夠成為黃河船運的航標。作為航標,中流砥柱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使得在黃河中的行船能夠躲避風險,化險為夷。當行船在砥柱附近遇到危險時,船工們就會把船劃向中流砥柱,在水流遇到石柱後,就會倒流,產生反推的力量使船隻巧妙地繞開石頭,順流而下。中流砥柱上曾經刻著的“朝我來”三個大字,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總結出來的經驗。

【博聞館】

萬裏黃河第一大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為了減少水患災難,讓黃河兩岸人民安居樂業,1957年時國家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利樞紐。當1961年水利樞紐建成後,它被讚譽為“萬裏黃河第一壩”。

三門峽水利樞紐的修建,不僅解決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麵,也利用水力發電造福了當地人民。大壩建成後,人門、神門和鬼門已經麵目難辨,隻留下了中流砥柱,它與巍峨壯觀的三門峽大壩一起,形成了今日的獨特景觀。據說,當時選修壩址的位置便在中流砥柱這個地方,這意味著建大壩之前必須先炸掉它。周恩來總理看了方案後,堅決要求將中流砥柱保存下來,因此壩址向上遊移了100餘米後修建了現在的大壩。如今的中流砥柱因大壩截水的作用,不再有狂風大浪日夜拍擊了,它靜靜地立在黃河中,安詳地注視著平靜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