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園口決堤事件——開封懸河(1 / 1)

在我國河南省東部“七朝古都”開封市柳園渡口段的黃河處,有著令人歎為觀止的奇觀——“懸河”。這裏的黃河河床比河堤外的農田高出十多米,遠遠望去,整條黃河好似懸在空中一樣,因此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作“懸河”,又叫“地上河”。懸河的大堤束縛著滾滾東流的黃河水,河中的船隻像在空中航行,河堤下的人好似在水下行走,所以當地人有“船在天上行,人在水下走”之說。開封懸河的大堤高達15米,像平地上的高山,像雄偉的水上長城,堅固的大堤可以有效地預防黃河洪水。

在漫長的曆史裏,黃河是一條多水患的河流,懸河造成的決堤、水災泛濫等自然災害更是不計其數。然而在抗日戰爭期間,卻還有過一次人為的災難——花園口決堤事件。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華民族八年抗日戰爭的序幕。1938年5月中旬,日本軍隊開始進攻河南,威脅到開封、鄭州等地的安全。當時國民黨軍隊慌忙向河南西部山區撤退,並炸毀了黃河鐵橋,但是日本軍隊還是很快追了上來。如果鄭州被日本軍隊占領,他們就能以鄭州為跳板輕而易舉地攻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國民黨軍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燃眉之急。這時,一個參謀官找到戰區司令長官程潛,獻上自己的計策:“我們可以炸毀花園口黃河南岸大堤。這樣,第一,可以用水淹死日本鬼子;第二,可以將後邊的日本軍隔絕在鄭州東邊;第三,可以確保鄭州的安全,解決武漢的危機。”程潛沉思著說:“雖然這樣做可以阻擋日軍,但這樣做會傷害大量百姓的生命啊,損失會很大,我做不了主,需要請示蔣委員長!”就在兩人商量著要請示蔣介石時,恰巧蔣介石來了電話,詢問戰略計劃。蔣介石見形勢不利,采納了花園口決堤計劃。

由於怕走漏消息,炸堤是秘密執行的,因此黃河南岸的居民絲毫不知道自己的家園就要被大水淹沒。1938年6月6日開始,國民黨軍隊一共連續三天,用大量炸藥爆破花園口黃河大堤,並用平射炮轟擊黃河大堤。到9日夜間,大堤決口370餘米。決堤後,洪水如猛獸般,鋪天蓋地向兩岸湧出,狂濤翻滾,讓人不寒而栗。然而,洪水對日本軍隊的阻擋不過是一時的,他們僅僅損失了一千名左右的士兵。僅僅在四個月後,日軍就占領了武漢。但決堤的黃河水卻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等三個省的44個縣市,導致89萬人死亡,造成了人跡罕見的“黃泛區”。洪水退後,幸存的人發現,曾經熟悉的親人、溫暖的家園都沒有了,有的隻是泥沙。

【地理探秘】

其實,在河南、山東等地全長800千米的黃河下遊河段,都存在著懸河景觀,隻是以開封懸河最高而已。懸河的形成“歸功”於黃河裏攜帶的大量泥沙。黃河是世界上攜帶泥沙最多的河流,平均每年攜帶有16億噸的黃沙。如果把這16億噸的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可以繞地球27圈。奔騰的黃河進入廣闊的華北平原後,隨著地勢變平坦,黃河的河身變寬,水流也就變得緩慢了,所以泥沙開始慢慢沉積在河床上。據統計,黃河平均每年有4億噸的泥沙淤積在下遊河段。泥沙的堆積,使得這段河床不斷抬高,甚至可以高出河堤外的地麵數米,因此就有了聞名中外的“懸河”奇觀。

【博聞館】

沉睡在地下的古城——開封“城下城”

開封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古稱“汴梁”“東京”,曆史上曾先後有七個朝代在這裏建都,所以有“七朝古都”之稱。尤其是在北宋時期,開封作為國都長達168年。當時的開封不僅是氣勢雄偉的都城,更是“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市,《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它當時的繁榮景象。

然而這樣龐大的城市,卻在極盛之後消失了。它去了哪裏?民間流傳這樣的諺語:“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著幾座城。”近年來,考古學家證實了這個傳說,揭開了地下古城的秘密。由於古代黃河水經常泛濫,造成大量的泥沙淤積,覆蓋了曾經的開封城,現在的開封城下像疊羅漢一樣,上下共疊壓著六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