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最後的決戰(2)(2 / 2)

這年,匈奴脆弱的遊牧經濟又一次崩潰,匈奴再次發生饑荒。但是,越是饑荒越是需要防備漢軍的襲擊,虛閭權渠單於不得不調遣一萬多騎兵對漢朝進行防禦。因為,隻要此時漢軍北伐,匈奴就會雪上加霜。

秋天,匈奴之前征服的西嗕部落實在不堪匈奴的統治,西嗕的酋長帶著部眾打算投降漢朝。雖然匈奴的邊防甌脫軍隊一路圍追堵截,西嗕部落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依然毅然決然地歸順了漢朝。

這簡直是漢朝的土爾扈特部東歸。

這幾任的匈奴單於太過浮躁,總是想著迅速複仇,一口吃個大胖子。相比而言,虛閭權渠單於還有點休養生息的意識,此時宣帝也剛剛擺脫霍光的羈絆,也需要時間去適應單獨處理軍國大事。

有個故事很有意思,說霍光擔任大將軍的時候,宣帝每次開會都是一板一眼的,神情小心翼翼,就像有根麥穗在背上一樣。等霍光病逝,張安世繼任大司馬大將軍,宣帝表情就放鬆多了。這就是“芒刺在背”的典故。

經常有人說,時間對人是平等的。但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善因善果,善果善因,惡因惡果,惡果惡因。種種原因,讓虛閭權渠單於完全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

早在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車師國就因為漢軍李廣利將軍等人北伐匈奴而遭到其他鄰國的攻擊,不得已才與周邊小國一起歸順漢朝。在昭帝時期,漢朝繼續休養生息,暫時停止了對西域的開發,放寬了對西域的控製。壺衍鞮單於乘虛而入,派遣四千騎兵進入車師國屯田。

宣帝即位以後,因為十六萬騎兵的掃蕩,車師國的匈奴駐軍也一哄而散,逃往北方。車師國再次與漢朝恢複外交關係。戰後,匈奴非常惱怒,讓車師國的太子軍宿到匈奴去做人質。軍宿是焉耆國王的外孫,直接逃到了外公那裏。焉耆國好歹也是個有六千騎兵的大國,匈奴並沒有對焉耆國刁難。

後來車師國另立了一個太子,叫烏貴,諧音不是很好聽。太子烏貴即位之後,與匈奴聯姻,聯合匈奴攔截漢朝與最大盟國烏孫國的交流通道,也殺了一些漢朝使臣。

這年年底,漢宣帝派遣侍郎(侍衛的一種)鄭吉、校尉司馬熹帶領一群勞改犯到渠犁(今新疆庫爾勒市一帶)屯田,積累糧食,為征討車師國做準備。這樣,整個渠犁地區屯田的漢軍人數已經超過了渠犁國的全國人口——渠犁國的人口不到一千五百人,而漢軍的駐軍人數已經接近兩千人!

地節三年(前67)秋收時節,漢軍駐渠犁部隊正式對車師國宣戰,鄭吉、司馬熹聯合西域其他小國的盟軍一萬多人,漢軍一千五百多人,進攻車師國首都交河城(吐魯番盆地西北)。

交河城守軍隻有一千八百六十五個人,瞬間被多國部隊秒殺。但是車師國王此時並不在交河城,而是在北部的石城。這一點漢軍沒有料到,而那些西域聯軍的士兵胃口也普遍偏大,造成了糧食短缺。鄭吉等人隻好暫時撤軍,回到渠犁先把糧食收了再說。

收完了糧食,戰爭還得繼續,石城再次被以漢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包圍。車師國王沒有辦法,隻得向匈奴求救。

虛閭權渠單於現在自身難保,哪裏有那個閑情逸致?他隻會對車師國王說兩個字:頂住!

車師國王沒辦法了,與貴族蘇猶進行商討,最後還是決定——投降。

有時候你看虛閭權渠單於幹事情,你都著急,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這下車師國王投降了,他又不幹了,在匈奴國內立車師國王的兄弟兜莫為車師王,發動軍隊,準備攻取車師國,保衛匈奴的最後一點勢力。

也許虛閭權渠單於已經意識到,匈奴存亡的關鍵,就在於對西域的控製權。而漢宣帝擺脫霍光的控製之後,立即展開對西域的開發,也說明宣帝對西域的看重。

西域,究竟鹿死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