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匈奴君臣的震撼,可想而知。我估計,這時候呼韓邪想起自己祖先對漢朝的不尊敬,都是一身冷汗。單於在漢朝安排的府邸住了一個多月,準備動身回國。臨走時,他以臣子的身份向宣帝請求,希望他的族人可以居住在光祿塞(五原郡以外的外長城)附近,如果有急事,希望漢朝能夠從受降城給予支援。
漢朝以宗主國的身份欣然同意,派遣長樂衛尉董忠、車騎都尉韓昌帶著一萬六千騎兵和數千邊郡地方兵護送呼韓邪單於,一直到朔方郡的雞鹿塞(今內蒙古狼山一帶)。
隨後,董忠等人及其帶領的軍隊常駐匈奴,以幫助呼韓邪單於討伐那些對漢朝依然有不滿情緒的人。同時,無償送給呼韓邪部落三萬四千斛糧食,以提供人道主義救援。
不久郅支單於也派遣使臣入貢稱臣,漢朝對他們也是客客氣氣。當然了,作為宗主國的漢朝,還是會對自己的小弟呼韓邪匈奴客氣一點。後來,人們習慣上稱郅支單於為北匈奴,稱呼韓邪為南匈奴。
第二年,兩個單於同時派遣使臣入朝進貢,漢朝對呼韓邪單於的使臣更加優待。
此時,郅支單於正在奪取原先屬於呼韓邪單於的西部勢力。而屠耆單於的一個弟弟原本歸順呼韓邪,但是不願意投降漢朝,也在西部流亡,收降了舊部兩千多人的隊伍,自立為伊利目單於。這兩千人很快被郅支單於秒殺,郅支單於的兵力達到五萬人。
郅支單於原以為,呼韓邪單於因為實力不足投降漢朝,永遠沒有了與他叫板的資本。但是他錯了,漢朝竟然派遣了軍隊在他的聚居地駐軍,隨時可能幫助呼韓邪。出於種種考慮,郅支單於並沒有回到單於庭,而是在匈奴西部定居下來。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終郅支單於也明白了,有了漢朝這個靠山,他已經沒有能力與呼韓邪單於對抗。趁著烏孫國已經被漢朝分為兩個小國,他率部逐漸向烏孫靠攏,最終吞並堅昆、丁零兩個小部落,定居在今天的葉尼塞河上遊一帶。這裏離單於庭足足七千多裏,往南離車師城五千多裏,不僅完全對漢朝構不成威脅,也對呼韓邪單於失去了威脅。
黃龍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9年,呼韓邪單於再次親自前往長安拜見漢朝皇帝,漢朝的禮遇一如既往。因為在匈奴已經有了駐軍,所以這次就沒有專門派遣軍隊再去護送了。這時候起,中亞的康居、安息等國也是對漢朝另眼相看,漢朝的使臣來往於中亞東亞,儼然一個超級大國的姿態。
至此,漢匈百年戰爭結束了,郅支單於遠逃西域遣使入貢,呼韓邪單於親自前往長安,低下了匈奴單於高貴的頭顱。北匈奴西遷,南匈奴成為漢朝的一部分,逐漸被漢化。甚至於,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時期,匈奴單於的後代劉淵在起兵自立的時候,以漢為國號,幾乎完全與中原割據勢力無異。
從公元前200年冬季,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包圍在平城的白登山,到公元前49年正月,呼韓邪單於再次前往長安城拜見漢宣帝,足足150年有餘。
漢朝為了打敗北方的敵人,勵精圖治,曆經高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一共八代帝王,這其中,有波折也有順利,有屈辱也有榮耀。
為了組織力量抗擊外辱,成為東亞、中亞的霸主,漢朝通過幾次削藩和戰爭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方針為中華民族注入了血性和頑強的戰鬥意誌,通過經濟改革完成了曆史上首次利用工商業加強財政實力的創舉。
為了擴張縱深達到與匈奴對等的疆域,漢朝加強了對西南和嶺南的管理,尤其是嶺南,完全成為漢族聚居地,最終形成了漢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同時開疆拓土,把四川南部和貴州納入中國的領土。
為了包圍匈奴,減少正麵對抗的損失,漢朝將中華文化傳播到西域乃至中亞,並將河西、羌族地區、東北地區、西域囊括進中華的版圖,這些地方永遠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國史明標第一功,中華從此號長雄。
尚留餘威懲不義,要使環球人類同沐大漢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