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農民軍領袖謝遷在山東淄川一帶發動反清起義。他們首先把鬥爭矛頭對準與清勾結的當地地主,沒收了地主豪紳張聖鵠的財產、糧食,分給當地貧苦農民,受到了農民的擁護,勢力發展很快,因而被清統治者稱之為山東“第一巨寇”。十二月,他們攻陷了高苑,但遭到清軍的追剿,軍師趙束鄉被擒斬。次年(1647年)六月十三日,謝遷和丁可澤率起義軍裏應外合攻陷了淄川,逮捕了最先剃發和改換衣冠降清、後被革職居家的原任招撫江西兵部尚書孫之獬,當眾宣布其罪狀並處以極刑。在起義軍浩大聲勢的影響下,清膠州總兵海行時於順治十年(1653年)十月向謝遷等投降,參加起義軍。接著,他們即由淄川南下,占領萊、沂,攻克宿遷,震動了江淮地區。不久,清直隸、山東、河南總督馬光輝率兵圍剿,謝遷等領導的起義軍寡不敵眾,終於失敗。
順治四年(1647年)九月,山東兗州農民丁維嶽、張堯中率眾舉行反清起義。他們將起義軍分做六股,分別攻打張秋、鄆城、堂邑、陽穀、冠縣和梁山。九月十三日夜,起義軍中的兩支部隊攻克了壽張、堂邑,殺了清東兗道東陳一理家眷男婦20餘人。丁維嶽則親自領一支義軍進攻張秋,並準備克張秋後進攻梁山。不料清軍早有準備,巷戰一夜,義軍傷亡慘重,“屍與門齊”,丁維嶽左臉受傷,率軍退守濮州、範縣交界的陳家樓。接著,清軍包圍了陳家樓,采用了誘使義軍移營的辦法,殺得義軍“屍滿地”,損失了三四千人。十一月十二日,丁維嶽又率農民軍馬兵400餘人、步兵不計其數,突然襲擊嶧縣縣城,清守軍勢不能敵。次日城破,起義軍蜂擁進城,打開監獄,釋放獄囚;又打開倉庫,將糧食分給貧苦農民。十二月,義軍又先後攻克了陽穀和梁山。十五日,清軍征剿梁山,次日在鄆城王家海子與義軍進行了一場激戰,結果丁維嶽、張堯中同時陣亡,這次起義至此失敗。
順治五年(1648年),天津女英雄張氏自稱明天啟帝的皇後,與其同黨王禮、張天保印製玉印、令旗,組織抗清隊伍。他們聯絡靜海一帶的農民軍,不斷抗擊來犯的清軍。五月二十四日,張氏、張天保等被俘犧牲。張氏犧牲後,其部下繼續堅持抗清鬥爭。天津巡撫李猶龍十分畏懼這股抗清力量,采取了與農民軍首領在營中“會飲”的辦法,以拉攏關係,試圖進行招撫,為清廷發覺,被革職為民。最後清廷調來重兵,農民軍因眾寡懸殊,堅持到次年初失敗。此後,清廷十分重視在天津加強統治力量,派駐重兵,嚴密監視人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