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五年(1648年),於七抗清。於七,本名小喜,又名孟熹,山東棲霞縣人,清初膠東農民抗清鬥爭的著名領袖。他以棲霞縣東70裏的鋸齒山為根據地,聚眾抗清。於七一方麵經常率軍出擊騷擾清軍;另一方麵又“劫富濟貧”,除暴安良,打擊當地豪紳地主,得到登州地區農民群眾的熱烈支持,成為當地實力最強的一支農民起義軍,被清統治者稱之為“諸寇冠”。登州知府張尚賢自知無力剿滅,被迫采取招撫政策,授於七為棲霞縣把總。於是,於七利用合法身份廣泛交結各階層人士,暗中組織力量,以圖大舉。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於七在寧海州(今牟平縣)、墨縣和海陽縣建立了三個據點,勢力不斷增強。
順治十八年(1661年)春,按察使宋琬侄赴兵部首告於七和其叔交結,圖謀不軌,使清廷大為震驚,急令官兵往捕於七。十月,在於七的領導下,各據點同時發難,登州府屬各縣瞬間也舉起了抗清大旗。他們攻福山,圍文登,“焚劫八邑”,給清軍以沉重打擊。康熙元年(1662年)春,清兵雲集,圍困鋸齒山。於七團結軍民,身先士卒,驍勇善戰,給義軍以極大鼓舞。他們堅守4個月後,突圍入海,於七下落不明。
順治元年(1644年)六月初六日,故明大同總兵薑瓖降清,仍鎮守大同。之後,他便隨清軍赴陝西,征剿大順農民軍。他不但得不到重賞,連軍餉的供應也成問題,而且還受到清廷的猜疑和訓斥。當時,山西農民軍反清聲勢浩大,薑瓖受到很大觸動,開始“蓄異誌”。順治五年(1648年)九月,清廷為防喀爾喀蒙古越過邊界,派英親王阿濟格率軍駐防大同,這招致薑瓖的猜疑,以為襲己。於是,薑瓖自稱大將軍,於(1649年)十二月初三日據大同叛清。大同左衛(今左雲)、渾源、太原、汾州(今汾陽)、澤州(今晉城)等地農民軍競起響應,清朝許多地方官吏望風歸降,一時全晉震動。攝政王多爾袞得到山西突變的消息後,一麵增派八旗官兵,載紅衣大炮急赴大同;一麵對薑瓖進行勸降,同時又對薑瓖部下進行分化離間,誘使他們倒戈。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二日,多爾袞親至大同督師,再次對薑瓖勸降。薑瓖虛與周旋,多爾袞正要親自指揮攻城,奉清廷急召回京。清軍在敬謹郡王尼堪的指揮下,繼續圍困大同。七月初一日,多爾袞率師親征大同。大同在清軍長期圍困下,城內彈盡糧絕,死者枕藉,部下發生了騷亂。薑瓖部將楊振威於八月二十三日密通多爾袞,二十八日斬薑壤及其兄弟首級,獻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