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民的反剃發鬥爭
清軍占據北京後,迅速南下,占領了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江南人民不甘忍受民族壓迫,紛紛揭竿而起,進行反抗鬥爭。當時,清政權和漢族人民矛盾的焦點是剃發易服。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軍發布剃發易服令,命令10天以內,江南漢人必須按照滿人辮發風俗,一律剃發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違抗命令,砍頭處死。
束發是漢族人民的傳統,是幾千年來的風俗習慣。人民群眾受習俗的影響,是不願意剃發的。清朝統治者強迫剃發易服,嚴重地傷害了漢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廣大人民對清朝統治的嚴重不滿情緒,也集中在剃發易服問題上表現出來。這時,一些反抗清朝的漢族官紳、知識分子利用群眾情緒,以“頭可斷,發不可剃”作為號召,展開抗清鬥爭。其中以江蘇江陰,嘉定人民的鬥爭,最為慘烈。
剃發易服令頒布後,江陰人民向清朝知縣方亨請願,要求留發。方亨粗暴地拒絕了群眾的要求。群眾被激怒,反口罵道:“你是明朝進士,頭戴烏紗,身穿圓領,來做清朝知縣,羞也不羞,醜也不醜!”閏六月初一日,憤怒的群眾集合起來,揪出方亨,投入監獄。同時,秀才許用等百餘人也在文廟集合,提出“頭可斷,發絕不可剃”的口號。四鄉人民聞風響應,參加鬥爭的群眾達數十萬之多。
人民推舉明典吏陳明遇、閻應元和秀才許用為首領,共議守城抗清。徽州大商人程璧,先後捐銀17.5萬兩做軍餉,並且自告奮勇,到洞庭徽州等地去請援兵。投降清朝的明將劉良佐奉命攻城,屢戰屢敗。劉良佐與閻應元是舊相識,親到城下勸降。閻應元說:“有降將軍,無降典吏。”城上火箭齊發,劉良佐狼狽逃竄。清軍雲集江陰城下,有兵數十萬,列營數百,圍城十重。江陰人民守城3個月,後來援盡糧絕,於八月二十日被清軍攻破。城內居民又與清軍展開英勇的巷戰。陳明遇戰死,閻應元被俘犧牲。城內男女老幼,沒有一人投降。清軍死傷也很慘重。當地父老至今流傳,江陰義師打死清軍三王十八將,這雖然缺乏曆史根據,但反映出人民對守城英雄的讚頌。
同年閏六月十三日,嘉定人民聽說剃發易服令下,便組織反抗。清朝派明降將李成棟前往鎮壓。十七日,人民推舉進士黃淳耀、通政使司左通政侯峒曾主持城防。在城樓上懸起了“嘉定恢剿義師”的大旗,抗擊清軍。城中男女老幼,紛紛參戰。清軍圍城,多次猛攻不下。七月初四日五更,大雨如注,城上戰士露天戰鬥三晝夜,兩眼腫爛,遍體淋濕,飲食斷絕。領隊諸士紳也仗劍站立雨中。守城軍民精疲力竭,難以支撐。清軍用大炮轟擊,城牆坍塌,於是乘虛登上城牆,蜂擁而入。這時,侯峒曾仍在城牆上指揮,聲色不變。
他的兩個兒子在旁問道:“事急了,怎麼辦?”侯峒曾答道:“死就是了,慌什麼!”城破後。他率二子投河自盡。黃淳耀也自縊於僧舍,城中無一人投降。清軍攻進嘉定,屠殺人民,擄奪財物,李成棟用了300隻大船,才運走他所搶奪的金帛子女。
但是,清軍的殘暴行為嚇不倒英勇的嘉定人民。20天後,江東人朱英(王英),自稱遊擊將軍,帶人進城,謀劃驅逐清軍,又遭到李成棟的屠殺。八月十六日,吳之藩起兵江東,反攻嘉定,不幸失敗,嘉定接連遭到第三次大屠殺。這三次大屠殺,史稱“嘉定三屠”。嘉定人民參加武裝鬥爭有十幾萬人之眾,先後壯烈犧牲約2萬人。嘉定的鬥爭也隻堅持了3個月。
江南人民的抗清鬥爭,此伏彼起,英勇悲壯。規模較大的還有:生員陸世鑰領導的太湖、長白蕩地區抗清隊伍,這支隊伍曾與明吳凇提督吳誌葵聯合攻入蘇州。中書舍人盧向觀帶領抗清隊伍攻打南京,後退入太湖堅持鬥爭。翰林屠家美領導的嘉興人民反剃發易服鬥爭,參加者也有數千人。這些分散的鬥爭最後都被清軍鎮壓下去。
江南複社抗清鬥爭
崇禎年間,朝政腐敗,社會矛盾趨於激烈,一些江南士人以東林黨後繼為己任,組織社團,主張改良。複社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核心的政治、文學團體。崇禎六年(1633年)在蘇州虎丘成立。領袖人物為張溥、張采,時人稱為“婁東二張”。複社成員多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2000多人,聲勢遍及海內。其中以陳子龍為詩歌的代表,張溥是散文的代表。他們大都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以宗經複古,切實尚用相號召,切磋學問,砥礪品行,反對空談,密切關注社會人生,並實際地參加政治鬥爭。他們的作品,注重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權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謳歌抗清偉業,抒發報國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他們雖擁護前、後七子,卻不同於他們的專意“模古”,也不同於公安派、竟陵派的空疏。標誌著明末文風新的重大轉向。清兵入關前後,複社成員有所分化。周鍾參加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並為李起草登基詔書,而多數人成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幹。
入清以後,顧炎武、黃宗羲等繼續倡導“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和研究社會問題,開創了清代學術研究的新風。其餘譚元春、周鍾、黃淳耀(領導嘉定軍民的抗清鬥爭),蘇州楊廷樞、徐汧,鬆江夏允彝,湖州孫淳銳,吳江呂雲孚等,還有陳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合稱明複社四公子。在南京的複社士子不滿於阮大铖招搖過市,貪贓誤國,曾聯名寫出《留都防亂公揭》,公布阮大铖的罪狀,迫使他“潛跡南門之牛首,不敢入城”。後馬士英、阮大铖擁立福王,把持朝政,對複社成員進行了報複迫害。清兵南下時,複社不少成員仍堅持武裝鬥爭,陳子龍、夏允在鬆江起兵,黃淳耀、侯峒曾領導嘉定軍民的抗清鬥爭。複社成員後來或被魏忠賢餘黨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難,或入仕清朝,或削發為僧。
順治九年(1652年),複社為清政府所取締。
史可法戰死揚州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史可法聽說李自成進犯京城,他馬上發動將士準備北上。在浦口渡江的時候,得知北京淪陷的消息。史可法號啕大哭,換上孝服為皇帝發喪。這個時候,南京的大臣都在商量立誰為皇帝,張慎言等人認為按血緣關係排列的話,應該擁立福王朱由崧。但福王隻在吃喝玩樂方麵有天賦,而潞王比較賢明,所以主張立潞王,史可法也同意這個意見。鳳陽總督馬士英卻和閹黨餘孽阮大铖勾結起來擁立福王,詢問史可法的時候,史可法把不能擁立福王的理由告訴了他們。但馬士英和高傑等人已經把福王送了過來,史可法等人隻好去迎接福王。
福王正式監國後,選舉內閣大臣,大家推舉了史可法、高弘圖和薑日廣3人。劉孔昭非要爭著入閣,大家以明朝沒有勳臣入閣的先例而製止了。劉孔昭大怒:“就算我不行,那馬士英又為什麼不能入閣?”結果又把奸賊馬士英弄進了內閣。兩天後,史可法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和馬士英等人一起入閣。史可法掌管兵部事宜,馬士英仍然主管鳳陽軍務。
弘光帝朱由崧是個迷戀酒色、不思進取的昏庸皇帝。鳳陽總督馬士英和一批魏忠賢的餘黨利用弘光帝的無能,操縱了南明政權。這些人根本沒有想調集兵力抵抗清兵,隻想過荒淫的生活。南明政權的兵部尚書史可法本來不讚成讓朱由崧做皇帝,但為了避免引起內部衝突,才勉強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後,史可法主動要求到前方去抗擊清兵。
在史可法抗清時,長江北岸有四支明軍,叫四鎮。四鎮的將領都是些驕橫跋扈的人。他們割據地盤,互相爭奪勢力,放縱士兵殘殺百姓。史可法在南方將士中威信很高,他到了揚州,那些將領不得不聽他的指揮。他坐鎮揚州指揮,做了督師,大家都稱呼他史督師。史可法以身作則,跟士兵同甘共苦,受到將士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馬士英日夜盼望能當宰相,看到史可法位於自己之上,就把當初史可法寫給他的、列舉了不能立福王的理由的信給了福王,並帶兵入朝,請福王即帝位。史可法不想和小人作對,便請求到淮揚一帶監督軍事。馬士英把江北地區分成4個鎮,由劉澤清、高傑、劉良佐和黃得功4人管轄。這4個人互相之間不服氣,經常爆發衝突。他們都想進駐揚州,高傑捷足先登,其他3人也都學他的樣子在江淮一帶大肆搶劫。朝廷命令史可法去調解,除了高傑之外,其他3人都聽從命令。高傑是四鎮中最驕橫跋扈的一個,他和黃得功交戰,錯在高傑。史可法負責調停,事情才得以解決。高傑駐守在揚州,非常凶暴,但史可法對他開誠布公,用君臣大義來開導他。高傑逐漸被史可法所感動,接受了他的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