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南方人民的抗清鬥爭(2 / 3)

史可法作為督師,權力很大,但他從不敢奢侈浪費。他沒有兒子,妻子勸他娶妾,他說:“公事那麼忙,哪裏有空管這事?”除夕夜他還在批閱文件,實在太累了,他就讓廚師給他拿點酒菜來。廚師說肉食都分給將士們過年了,他就拿了點調料來下酒。史可法本來酒量很好,但在軍中他就戒酒了,這天晚上他一口氣喝了幾十杯酒,想起先帝的恩德,不禁黯然淚下,很快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天亮後,將士們都聚集在轅門外,有人告訴了他們不開門的原因。知府任民育命令打更的人仍舊打晚上的更,並告誡左右不要吵醒他。

沒多久,清軍在豫親王多鐸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史可法指揮將士頑強抵抗,打了一些勝仗。然而,此時南明政權內部起了內訌,駐守武昌的明軍將領左良玉為了跟馬士英爭權,起兵南京。馬士英於是以弘光帝的名義要史可法帶兵去南京保護他。史可法明知清軍壓境,不能離開,但為了平息內爭,不得不帶兵回南京。剛過長江,傳來左良玉已經兵敗的消息,史可法又急忙揮師江北,而這時清兵已逼近揚州。

史可法發出緊急檄文,要各鎮將領率兵集中到揚州守衛。但過了幾天,沒有一個將領發兵來救。史可法知道,現在隻有依靠揚州軍民孤軍奮戰了。

清軍一到揚州城下,多鐸先派人到城裏向史可法勸降。他一連派了5個人,都被史可法嚴詞拒絕。史可法說:“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我頭可斷,而誌不可屈。”

多鐸惱羞成怒,下令把揚州城緊緊包圍了起來,揚州城危急萬分,一些膽小的將領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個總兵和一個監軍帶著部分人馬投降了清軍。這一來,城裏的守衛力量就更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員召集起來,勉勵他們同心協力,抵抗清兵,並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務。他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西門是最重要的防線,於是親自帶兵防守西門。將士們見史可法堅定沉著,還親自出戰,都很感動,紛紛表示要和督師一起,誓死抵抗。

多鐸命令清軍沒日沒夜地輪番瘋狂地攻城。揚州軍民在史可法領導下奮勇作戰,把清兵猛烈的進攻一次次打退。多鐸見一時不能取勝,便命令軍隊用大炮攻城。他探聽到西門防守最嚴,又是史可法親自防守,就領炮手專向城牆的西北角轟擊。呼嘯的炮彈一顆顆在揚州城的西門口落下來,城牆漸漸塌陷,終於被轟開了一個大缺口。

後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捕遇害,年僅44歲。史可法遇害後,揚州人民繼續堅持巷戰,同清兵頑強拚殺,他們受史可法精神的鼓舞,無一人投降,給了清軍以沉重打擊。

之後,史可法的養子史德威進城尋找史可法的遺體,最後隻找到史可法穿過的袍子,於是埋葬在了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這就是現在還保存完好的史可法“衣冠塚”。

史可法是南明政府抗清的中心人物,史可法一死,南明弘光政權很快就滅亡了。

夏完淳抗清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複,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明鬆江府華亭縣(現上海市鬆江)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7歲能詩文。14歲從父及陳子龍參加抗清活動。魯王監國授中書舍人。事敗被捕下獄,賦絕命詩,遺母與妻,臨刑神色不變。著有《南冠草》《續幸存錄》等。

順治四年(1647年)早春時分,得悉滿清任命的蘇鬆提督吳勝兆要反的消息,少年夏完淳馬上萌發了巨大的複明希望,急忙為吳勝兆與浙東義師牽線搭橋,積極準備待事發時本人親自參加戰鬥,作絕死之戰。吳勝兆謀泄,其手下將領搶先一步把他的計劃上告清軍。吳勝兆一卒未出,身已被擒。而浙東方麵,義師水軍剛離岸,颶風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嗆而死,潰不成軍。清廷對吳勝兆一案十分重視,四處抓人,陳子龍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途中,陳子龍投水殉國。

夏完淳也在清政府通緝名單中,曾一度藏匿於其父在嘉善的家中。順治四年(1647年)夏七月,他決定渡海加入魯王政權軍隊。夏完淳是至孝之人,臨行前,他回鄉間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準備與二老告別之後再出發。清廷眼線很多,夏完淳一回家,即為人偵知。清廷人馬俱至,逮捕了這位少年英雄。由於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訊。

被羈之初,夏完淳作《采桑子》一詞,從內心深處抒發了他的亡國之愁。

在南京受押的80天,是16歲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後80天。其間,他不僅智鬥大漢奸洪承疇,巧妙羞辱了這位清鷹犬,並且自激自盛,賦詩寫詞多篇,表達了他“今生已矣來世為期”的衝天豪情和“家國之仇未報”的遺恨。

夏完淳在獄中寫下了他那篇流傳千古的《獄中上母書》,派人轉送老家的嫡母盛氏與生母陸氏。

順治四年(1647年),九月秋,夏完淳等30多名抗清義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義。手提鬼頭大刀、凶神惡煞的劊子手,麵對自己麵前昂然站立的這位麵容白皙、姣好的16歲美少年,他那殺砍掉無數人頭的雙手也不由自主地發顫發抖,最終隻能閉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在當時43名共赴刑場的抗清義士中,夏完淳是最年少的一個。

李定國大西南抗清

順治四年(1647年)十一月,明將何騰蛟依靠大順軍餘部的力量,在全州大敗清軍,瞿式耜率兵在桂林也打退了清軍的進攻,南明軍聲勢大振。但是,由於永曆政權內部的不團結,導致貽誤戰機,湖廣和廣西又被清軍占領。過了兩年,何騰蛟兵敗後在湘潭被俘,慘遭殺害,瞿式耜也在桂林被清兵攻陷後就義。隨後,李定國領導的大西南農民起義軍又在西南繼續抗清十多年。

李定國是張獻忠手下四名勇將之一,又是他的義子。張獻忠的義子中最大的是孫可望,李定國是老二。張獻忠犧牲以後,留下五六萬起義軍由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南下貴州、雲南。後來他們派人和永曆帝取得了聯係,一道聯合抗清。永曆帝封孫可望為秦王。但孫可望卻不把抗清這件大事放在心上。他把永曆帝牢牢控製在手裏,在貴陽作威作福,獨斷專行。

李定國卻一心準備抗清,他在雲南花了1年時間訓練了3萬精兵,加緊製造武器盔甲,又找了一批能夠馴服大象的人,組成了一支象隊。經過充分準備之後,李定國出兵進攻清軍。他的軍隊士氣高漲,軍紀嚴明,從雲南、貴州一直打到湖南,連戰連勝,收複了幾座重鎮。

接著,又兵分三路進攻桂林。駐守桂林的清軍主帥孔有德幾次派兵迎戰,但雙方還沒有交戰,清軍士兵就嚇得四下逃散。孔有德不得不親自帶兵督陣到嚴關和明軍對壘。李定國大軍一到,前麵是高大威武的象隊,後麵是雄氣昂揚的士兵。大象陣的怒聲吼叫,把清軍戰馬嚇得到處亂竄。忽然天又下起大雨,電閃雷鳴,象群趁勢一衝,清軍大敗而逃,明軍奮勇追擊,殺得清軍一敗塗地。

孔有德撤進桂林城,緊閉城門。李定國把桂林城緊緊包圍起來,日夜猛攻。明軍亂箭如雨,在城牆上防守的孔有德前額中了一箭。孔有德見大勢已去,便放起一把火,投到火裏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