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帝得到李定國大勝清兵的捷報後,非常高興,下令封李定國為西寧王。接著李定國又帶兵打下永州、衡陽、長沙,逼近嶽州。清廷大為震驚,連忙派親王尼堪帶兵10萬反攻長沙。李定國得到這個消息,便主動撤出長沙,而在到衡陽的路上設下伏兵,準備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尼堪親自率兵追擊,中了明軍的埋伏,清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狽不堪,尼堪當場被明軍砍死。
李定國的節節勝利,引起秦王孫可望的妒忌。孫可望假意邀請李定國去共商國是,想暗中加害於他。李定國發現孫可望的詭計後,隻好帶兵離開湖南,回到雲南。孫可望想借機提高自己的威望,親自率軍到湖南進攻清軍,卻打了個大敗仗。
孫可望想逼永曆帝退位,自己做皇帝,而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定要除掉李定國,於是就親自帶兵14萬進攻雲南。他沒有想到手下的將士早就恨透了他的分裂活動,雙方剛開始交戰,將士們便紛紛倒戈奔向李定國一邊,孫軍很快全軍瓦解。孫可望逃回貴陽,又遭到留守貴陽將士們的一致反對,走投無路,最後逃到長沙投降了清軍。
永曆政權經過孫可望的叛亂投敵,力量大為削弱。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由降將吳三桂、洪承疇等率領,分三路進攻雲南、貴州。李定國令軍隊分三路進行阻擊,均遭到失敗,不得不退回昆明。永曆帝聽到這個消息,和幾個親信官員驚慌失措,逃往了緬甸。
永曆帝逃往緬甸後,李定國繼續在雲南邊境上不斷收集人馬,打擊清軍,準備恢複南明政權。他接連13次派人去接永曆帝回國,永曆帝卻不敢回來。
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10萬清兵開進緬甸,強行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並帶回昆明。一到昆明,永曆帝便被吳三桂下令勒死,最後一個南明政權到這時便徹底滅亡了。
李定國艱苦抗清十多年,最終也沒有實現他的願望,最後憂鬱病死。
鄭成功抗清鬥爭
鄭成功(1624—1662年),是隆武政權大臣鄭芝龍之子,本名為森,字為大木。因深得南明隆武帝的器重,他被賜予朱姓,改名為成功,故而被稱做“國姓爺”。弘光政權被消滅後,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鬥爭還在繼續。清順治三年(1645年)六月,由明朝的遺臣黃道周、鄭芝龍另立了朱聿鍵為皇帝,並在福州即位,曆史上稱他為隆武帝。
清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兵入閩,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擁兵不戰,黃道周雖然真心抗清,但無奈兵權卻掌握在鄭芝龍手中。鄭芝龍隻想保存實力,不肯真正出兵抗清。
9月18日福州陷落,隆武帝匆忙出奔江西,到汀州時被清軍所殺。鄭成功卻沒有聽從父親的苦苦勸說,而是領兵拒絕投降,決心“不受詔,不剃頭”,還打出“背父救國”的口號,堅決抗擊清朝。鄭芝龍雖然沒有氣節,但他的兒子鄭成功卻和他相反,幾次拒絕清軍的引誘,決心抗清,並和他父親斷交。鄭芝龍降清時,鄭成功才22歲,是個青年將領。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降清無效,便氣憤地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人馬,舉起了抗清大旗。他以廈門、金門兩島為抗清基地,北上攻打同安、泉州、福清等地,以擴大地盤。
鄭成功兵力逐漸發展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清順治四年(1647年),桂王永曆政權建立,鄭成功改奉永曆,被封為威遠侯。從此,鄭成功與西南的抗清將領李定國往來呼應,成為南方抗清鬥爭的兩大支柱。
清順治四年(1647年),鄭成功統領海上義師,由福建南澳出發,在兩三年裏,接連攻克同安、海澄及泉州等閩南眾多地區,攻占了金門、廈門,引發了清朝之初最後的、也是最激烈的抗清鬥爭。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他發兵攻占閩安鎮,清守將逃遁。接著又率大隊舟師進逼福州,奪南台橋,登岸紮營,分兵把守烏龍江,以禦漳泉敵救援之師。據洪塘、水口,以截延、建餉道,北守連江嶺,以遏溫、台。後來,鄭成功派人偵知福州無兵,命令攻打福州。開戰初三戰三捷,並斬清副將胡希,擒參將張禮,守將望風而降。但鄭成功未防備福州外圍清軍襲擊,隻好倉促乘退潮退回閩安鎮和羅星塔一帶。8月4日攻克連江縣治,在北嶺屯兵準備進攻福州。16日攻克連江東岱堡,19日,清提督馬得功攻連江縣城,鄭成功率兵英勇抗擊,後撤出。9月,鄭成功到閩安鎮、羅星塔等地察看地形,決定在此建立抗清基地。鄭成功在閩安鎮、羅星塔等地,建築土堡寨城,訓練士兵,派馬澄世、林勝等固守閩安鎮,派陳斌、杜輝等守羅星塔,馬江、蕭家渡等處設水師,由裴德把守。12月令甘輝等攻打羅源、寧德等縣,擊殺清將阿格商、巴都、柯如良。清朝對鄭成功領導的隊伍不斷壯大感到害怕,再次通過鄭芝龍,派人勸他歸順,鄭成功給父親的答複是:堅持抗清,決不妥協投降。
順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為了擴大抗清戰果,鄭成功在福州閩安鎮、羅星塔、浪岐島等地安排好將士留守後,率大軍北上,翌年攻取鎮江,包圍南京。關鍵時刻,鄭成功犯了輕敵的錯誤,受清將郎廷佐假投降的欺騙,結果清兵突然反攻,鄭軍損失嚴重,甘輝、萬禮等將領陣亡。鄭成功隻好退出長江,回到廈門。鄭成功在福州地區的抗清鬥爭,有力打擊了清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其他地區民眾的抗清鬥爭。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為配合西南的抗清鬥爭,鄭成功再次北伐。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17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了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後打了敗仗,退回廈門。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曆經半年多的休息整頓後,鄭成功在漳州海門港一帶擊敗了安南將軍達素統領的清朝水軍。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登基不久,為了擊敗鄭成功抗清的隊伍,清朝統治者采取了鄭氏歸降將領黃梧提出的“滅賊五策”,其主要內容有:二十年的遷界令,即將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居民悉數內遷二十年,設立邊界,徹底孤立鄭成功;將沿海所有房屋拆除,船隻燒毀,不準寸板入水,所有江河都建起樁柵,貨物不許越界,使鄭成功沒有木材修葺船隻,沒有糧食供應;在寧古塔遷移處殺死鄭成功羈押在京的父親鄭芝龍(一說殺於北京菜市口);掘開鄭氏祖先墳墓;轉移安頓歸降兵士,分派他們到各省的荒僻之地開荒種地,交糧納稅,一來可分散鄭成功的黨羽,二來能充實國庫。
由於清朝政府采取新的策略,鄭成功及其軍隊被切斷了經濟支援,財政危機十分嚴重,隻得舍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戰略。鄭成功無論在哪裏招兵籌餉,都遇到了困難,於是決定向台灣發展。
當時,台灣被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在台灣北部打敗西班牙殖民軍的荷蘭殖民者所占據。為了改變被動地位,更是為了能夠繼續抗擊清朝,鄭成功開始轉過頭來攻打台灣,使台灣成為抗清鬥爭的最後陣地。收複台灣後,鄭成功設立承天府,將台南改成東都,以表示等候明朝永曆皇帝東來的意思。鄭成功還努力爭取明朝遺臣為東遼王國效命,並繼續堅持抗擊清朝。
康熙元年(1662年)春天,桂王朱由榔在緬甸死去,盡管當時還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灣,但鄭成功已決意不再擁護新君,而自稱台灣之主,建立了台灣島上首個漢人掌握的政權。但是,由於那時熱帶地區衛生情況極差,鄭成功不幸染上疫病,一個月後便去世了,時年39歲。鄭成功原被葬在台南洲仔尾,康熙八年(1699年)遷葬於南安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