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言傳身教,培養一個了不起的孩子(1 / 3)

以身作則,誠實教子

教育不是單純的說教,需要父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所謂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無論是當著具有模仿力極強的孩子與否,父母都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的城市與否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要教育出誠實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須誠實。

曾子名叫曾參,是孔子的學生。

有一天早晨,曾參的妻子忙完了家務,就想上街去買點東西。正在家門口玩耍的小兒子看見了,高興地跑了過來,纏著媽媽帶他一塊去。

曾參的妻子沒有答應,搖了搖頭說:“媽媽是去辦事,不是去玩!”

小兒子又哭又鬧,拉住媽媽的衣服,“我要和你一起去嘛!”

曾妻被鬧得沒有辦法,回過頭去,她看見了自家院子的那頭小豬,又想起兒子最喜歡吃肉,就隨口應允說:“好乖乖,媽媽回來就把小豬殺了,燉肉給你吃!”

聽到媽媽的保證,小兒子高興極了,這才放她走。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還沒有進家門,她就看見丈夫正在院前的大樹下準備殺豬,那頭小豬被捆了四蹄,“嗷嗷”地叫著,雪亮的尖刀擱在水盆邊……

一見這個情景,她大吃一驚,馬上明白了是怎麼回事,趕忙製止曾參說:哎呀,這豬太小了,你怎麼能現在就殺呢。”

曾參指了指站在一旁熱心觀看的小兒子,問道:“你早上跟他說的那些話,難道不記得了嗎?”

“我剛才是和孩子說著玩的呀,你怎麼當真殺豬呢?”

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孩子是不能被欺騙的。他年齡還小,不懂事,隻會學父母的樣子,相信父母說的話。咱們今天說話不算數,那麼孩子也就學會了說謊。再有,他以後還信不信咱們的話啦?”

曾參終於說服了妻子,真的把小豬殺了。

有些父母可以做到向增資那樣言傳身教,但不夠注意孩子在接受教育後的成果,這樣有時也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有一個叫桑迪的孩子,父母經常教育他要尊老愛幼。當家人每次買回蘋果後,父母都要教育桑迪,要把最大最好的蘋果留給奶奶吃。桑迪領會了父母的意思,每次都會把最大的蘋果送到奶奶跟前,奶奶笑著誇獎孫子:“桑迪真是個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著,他又會把梨送到爸爸和媽媽麵前,他們都有不吃蘋果的各種理由。最後,經過了一個輪回,蘋果又回到桑迪手中,於是,桑迪拿著那個最大的蘋果坐在椅子上獨自享受。這時,家人都會快樂地看著這個孩子吃蘋果。

一天,爸爸的朋友來家做客,懂事的桑迪馬上從裝水果的盤子裏挑出了一個大的蘋果,送給客人吃。家人見了都非常高興。那個朋友高興地說:“你們家的孩子真懂事。”雖說這個朋友不是很喜歡吃蘋果,但出於對桑迪的尊重,他還是接過來。誰知,他剛咬了一口就惹來了麻煩,隻見桑迪生氣地衝著客人喊:“你怎麼這麼貪吃呢?太不要臉了!”那位朋友感到很尷尬,咬在嘴裏的蘋果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他臉上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這孩子怎麼這樣啊!

桑迪惱怒地坐在一旁,不停地盯著客人手中的蘋果。這最大的蘋果向來是虛晃一槍,最終會落到他手上,他這次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再說也沒遇到過這種事,於是跟客人急眼了。

桑迪的父母自然更是尷尬萬分,他們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於是趕緊向朋友解釋,說這大的蘋果向來是謙讓一番,最後必定又會回到桑迪的手中。那位朋友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於是趕緊起身告辭。父親看著朋友離去的身影,無奈地歎了一口氣。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父母不能隻教孩子在形式上做出某些動作,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意義。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好孩子來。

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總是模仿學習父母的行為和思想,一旦父母的行思有錯,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

從前有一位瘦弱的老奶奶,老伴兒已經去世了,隻剩下她孤零零的一個人,於是她便搬到兒子那兒去,與兒子、兒媳婦和他們的小女兒一起生活。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老奶奶的年紀越來越大,視力越來越弱,耳朵也越來越聾。有時候,她的手抖得很厲害,勺子裏的豌豆都掉了出來,杯子裏的湯也灑出來了。開始的時候,兒子和兒媳婦還能夠耐心細致地照顧她,可是時間一長,就有些不耐煩了。兒子和兒媳婦對她把飯菜灑得滿桌子都是感到很煩惱。

有一天,她打翻了一杯牛奶後,他們再也無法忍受。他們在衛生間旁邊的角落裏支起了一張桌子,讓老奶奶一個人自己在那兒吃飯。老奶奶一個人坐在那兒,心裏非常難過,總是眼裏飽含著辛酸的淚水,呆呆地看著他們。有時候,他們在房間裏也與她說說話,但更多的時候卻是責怪她摔了一個碗或掉了一把叉子。

一天晚上,就在吃晚飯前,小女孩正在地板上玩積木。她父親看到了十分好奇,就問她在做什麼。“我在給你和媽媽造一張小桌子,”小女孩天真無邪地看著他,笑著回答,“等我長大了,你們就可以自己在房間的角落裏吃飯。”

她父母親坐在那兒,兩眼呆呆地看著她,然後突然放聲哭了出來。當天晚上,他們就把老奶奶領回到了大桌子邊。

從那以後,老奶奶就一直與全家人在一起吃飯,當她有時候把飯菜灑一點到桌子上的時候,兒子和兒媳再也不介意了。

家長的言行是教育子女最好的榜樣。家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真理的存在,孩子才會明白真理的存在,孝敬父母就是真理,孩子懂得了父母的孝順,長大後才會孝順父母。

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能夠起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要行得正,站得直,這樣才不會對孩子起到負麵影響。

一個孩子溜到果園去偷梨,被守園的管理員看見了,管理員帶著守園的狗跑了過來,對著樹上的孩子喊道:“快下來,再不下來我可要告訴你爸爸了。”

“您告訴他也沒用。”孩子笑嘻嘻地說。

“怎麼會沒用,你爸爸會打爛你的屁股。”管理員說。

孩子聽後笑得更厲害了,他用手指了一下前方,原來在不遠的一棵樹上,他爸爸也在偷梨。管理員非常吃驚。這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呀!

不要給孩子造成錯覺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很深的影響。有些父母並不一定出自本意讓孩子犯法作惡,但言談舉止卻起了這樣的作用。

李娟是紡織場的女職工,她丈夫在外地上班,家裏隻有14歲的兒子文軍和她一起生活。

李娟是個比較尖酸的女人,廠裏工人見了她都會讓她三分,因此漲工資、享受各種福利都不會少了她的份。對此,她十分得意。可她兒子文軍性格卻和她完全不同,這孩子平時不愛說話,特別老實。李娟生怕兒子吃虧,不斷提醒文軍:“你得厲害點,你厲害別人都怕你,你太老實別人就會踩著你玩。”

一次,文軍在放學的路上被一個騎車的男學生撞倒了。本來文軍有理,反而還挨了打。原因是那男學生摔倒時劃破了衣服,他要文軍賠30元錢。文軍不給,那個學生就打了文軍。文軍回去後沒敢對媽媽說。

有位鄰居過來安慰文軍,不小心說漏了嘴。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娟一聽兒子有理還挨了打,非常氣憤,她把文軍拉到屋裏又是一頓棍棒。邊打邊說:“你真沒用!他打你,你為什麼不還手!今後再遇到這種事,你給我狠狠地打,打傷了由我負責!”

幾天以後,那個學生在路上又遇到了文軍,管他要損壞衣服的那30元錢。文軍本不想跟他計較,可一想起前幾天挨打的事,便忍不住操起一個小樹枝向學生的臉捅去。那學生當時瞎了一隻眼。李娟賠了三萬多元錢的醫療費不說,還因欠醫藥費被對方告到了法院。事後李娟非常後悔,她說:“當初我要是讓孩子忍讓點就好了,誰知惹出這麼大的事!”

正所謂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上麵故事裏的母親的做法就很不科學。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紀錄的人,分別給他們去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