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 眼就看中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十分喜歡,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做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大蘋果!’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同時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裏,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努力和代價!”
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父母總是會送給自己的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關懷與嗬護。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這對孩子的一生有無比重大的意義。
我還記得那天父親費勁地拖著那架沉重的手風琴來到屋前的樣子。他把我和母親叫到起居室,把那個寶箱似的盒子打開。“喏,它在這兒了,”他說,“一旦你學會了,它將陪你一輩子。”
我勉強地笑了一下,絲毫沒有父親那麼好的興致。我一直想要的是一把吉他,或是一架鋼琴。當時是1960年,我整天粘在收音機旁聽搖滾樂。在我狂熱的頭腦中,手風琴根本沒有位置。我看著閃閃發光的白鍵和奶油色的風箱,仿佛已聽到我的哥兒們關於手風琴的笑話。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手風琴被鎖在走廊的櫃櫥裏,一天晚上,父親宣布:一個星期後我將開始上課了。我難以置信地看著母親,希望得到幫助,但她那堅定的下巴使我明白這次是沒指望了。
買手風琴花了300塊,手風琴課一節5塊,這不像是父親的性格。他總是很簡樸、很務實,他認為,衣服、燃料、甚至食物都是寶貴的。
我在櫃櫥裏翻出一個吉他大小的盒子,打開來,我看到了一把紅得耀眼的小提琴。“是你父親的。”媽媽說,“他的父母給他買的。我想是農場的活兒太忙了,他從未學著拉過。”我試著想象父親粗糙的手放在這雅致的樂器上,可就是想不出來那是什麼樣子。
緊接著,我在蔡利先生的手風琴學校開始上課。第一天,手風琴的帶子勒著我的肩膀,我覺得自己處處笨手笨腳。“他學得怎麼樣?”下課後父親問道。
“這是第一次課,他挺不錯。”蔡利先生說。父親顯得熱切而充滿希望。
我被吩咐每天練琴半小時,而每天我都試圖溜開。我的未來應該是在外麵廣闊的天地裏踢球,而不是在屋裏學這些很快就忘的曲子。但我的父母毫不放鬆地把我捉回來練琴。
逐漸地,連我自己也驚訝,我能夠將音符連在一起拉出一些簡單的曲子了。父親常在晚飯後要求我拉上一兩段,他坐在安樂椅裏,我則試著拉《西班牙女郎》和《啤酒桶波爾卡》。
秋季的音樂會迫近了。我將在本地戲院的舞台上獨奏。
“我不想獨奏。”我說。
“你一定要。”父親答道。
“為什麼?”我嚷起來,“就因為你小時候沒拉過小提琴?為什麼我就得拉這蠢玩意兒,而你從未拉過你的?”
父親刹住了車,指著我:“因為你能帶給人們歡樂,你能觸碰他們的心靈,這樣的禮物我不會任由你放棄的。”他又溫和地補充道,“有一天你將會有我從未有過的機會:你將能為你的家庭奏出動聽的曲子,你會明白現在刻苦努力的意義。”
我啞口無言。我很少聽到父親這樣動感情地談論事情。從那時起,我練琴再也不需要父母催促了。
音樂會那晚,母親戴上閃閃發光的耳環,前所未有地精心化了妝。父親提早下班,穿上了套服並打上了領帶,還用發油將頭發梳得光滑平整。
在劇院裏,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如此希望父母為我自豪時,我緊張極了。輪到我了。我走向那隻孤零零的椅子,奏起《今夜你是否寂寞》。我演奏得完美無缺,掌聲響徹全場,直到平息後還有幾雙手在拍著。我頭昏腦漲地走下台,慶幸這場酷刑終於結束了。
時間流逝,手風琴在我的生活中漸漸隱去了。在家庭聚會時父親會要我拉上一曲,但琴課停止了。我上大學時,手風琴被放到櫥櫃後麵,挨著父親的小提琴。
它就靜靜地待在那裏,宛如一個積滿灰塵的記憶。直到幾年後的一個下午,被我的兩個孩子偶然發現了。
當我打開琴盒,他們大笑著,喊著:“拉一個吧,拉一個吧!”很勉強地,我背起手風琴,拉了幾首簡單的曲子。我驚奇於我的技巧並未生疏。很快地,孩子們圍成圈,格格地笑著跳起了舞,甚至我的妻子泰瑞也大笑著拍手應和著節拍。他們無拘無束的快樂令我驚訝。
父親的話重又在我耳邊響起:“有一天你會有我從未有過的機會,那時你會明白。”
父親一直是對的,撫慰你所愛的人的心靈,是最珍貴的禮物。
感化孩子的心靈
父母用他們的一生來為孩子爭取幸福,孩子還有什麼理由因為做了一點工作就希望得到父母的回報呢?當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不如其他的父母時,可以試著用下麵故事裏的方法感化他們:
小彼得是一個商人的兒子,經常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裏去瞧瞧。店裏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賬單要處理,彼得往往受遣把這些賬單送往郵局寄走,他漸漸覺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個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也開一張收款賬單寄給他媽媽,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
某天,媽媽發現在她的餐盤旁邊放著一份賬單,上麵寫著:母親欠她兒子彼得如下款項:
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為把信件送往郵局10芬尼
為在花園裏幫助大人幹活20芬尼
為他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計:60芬尼
彼得的母親收下了這份賬單並仔細地看了一遍,她什麼話也沒有說。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邊找到了他所索取的60芬尼報酬。正當小彼得如願以償,要把這筆錢收進自己口袋時,突然發現在餐盤旁邊還放著一份給他的賬單。
他把賬單展開讀了起來:
彼得欠他的母親如下款項:
為在她家裏過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
為他10年中的吃喝0芬尼
為在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
為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共計:0芬尼
小彼得讀著讀著,感到羞愧萬分!過了一會兒,他懷著一顆怦怦直跳的心躡手躡腳地走近母親,將小臉蛋藏進了媽媽的懷裏,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進了她的圍裙口袋。
仁者愛人,言傳身教
教育孩子不是單純的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需要父母言傳身教,父母自身行的正,孩子也會模仿,若是父母隻會說大道理,而本身卻不去做,那隻會害了孩子。對於人際關係,不要長久地仇視他人,我們應該讓孩子懷有一顆寬容的心,用愛,去看待仇視自己的人,愛能化解仇恨,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愛身邊的每個人。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老的國王,他決定不久後就將王位傳給三個兒子中的一個。
一天,國王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說:“我老了,決定把王位傳給你們三兄弟中的一個,但你們三個都要到外麵去遊曆一年。一年後回來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情。隻有那個真正做過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繼承我的王位。”
一年後,三個兒子回到了國王跟前,告訴國王自己這一年來在外麵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