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50年),彷徨無著、浪跡四方兩年多的趙匡胤來到了後漢北部重鎮鄴都。此處鄰近契丹,契丹人經常縱兵襲擾,橫行無忌,百姓不得安寧。關於這些情況,趙匡胤有些耳聞,可是,當他風塵仆仆地來到鄴都之後,看到的卻是一片太平景象,根本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兵荒馬亂,滿目瘡痍。經詢問方知,這都是因為鄴都新近來了一位有膽有識、威震八方的新留守,此人便是本朝重臣、掌管著全國兵權的樞密使郭威。
郭威是唐末邢州堯山人,本姓常,母親姓王,幼時母親改嫁郭簡,於是改姓郭。3歲時,郭威母親和繼父遷居太原。當時戰禍連綿,繼父郭簡是晉王李克用的順州刺史。沒過多久,燕軍攻陷順州,郭簡被殺,母親也相繼去世,這樣,幼年的郭威便成了孤兒,由姨母韓氏收養。
在困窘中長大的郭威卻生得高大魁梧,“愛兵好勇,不事田業”,爭強好勝,更渴望步入行伍,大展宏圖。他18歲時,得知潞州留守李繼韜與晉王存勖反目為仇,叛晉歸梁,重金召募豪傑擴充勢力,便毅然投軍,成為李繼韜帳下的一名牙兵。
牙兵是藩帥禁兵,待遇很高,紀律較嚴。他們和其他兵士一道,臉上、身上被刻上字跡,以防逃跑。郭威的身上刻有雀兒,故此又叫郭雀兒。李繼韜很喜歡郭威,盡管郭威屢屢犯禁,仍加以庇護。梁末帝龍德三年(公元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滅梁,李繼韜也於此後不久被殺,郭威被莊宗收編於部下。因其略知文書帳籍,升為軍吏。
李存勖不是有為之君。滅梁後,他驕淫無政,日漸腐敗,命宦官、伶人采擇民女三千充實後官,在炎熱的夏季日役萬人建樓避暑,將百姓疾苦置之腦後,朝臣力諫充耳不聞。同光四年(公元929年),李存勖在荒奢中死去。李嗣源力革莊宗弊政,遣放宮人,一位柴姓女子也在其中。這位美麗賢德的女子在隨同父母還鄉途中與郭威邂逅於旅舍,二人一見鍾情,結為夫妻。此後,郭威在柴氏的幫助下廣結豪傑,力戒飲酒賭博、放蕩不羈的不良習氣,生活日漸檢點,事業大有起色。
郭威曾跟隨石敬塘攻戰,為其管理軍籍。石敬塘建立後晉後,郭威隸屬於石敬塘部將侍衛馬步都虞候劉知遠麾下,任牙將。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劉知遠建立後漢,郭威因功擢升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乾祐占元年(公元948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病死,郭威與蘇逢吉同受顧命,立劉知遠子劉承祐為帝,是為隱帝。隱帝拜郭威為樞密使,掌全國兵權。不久,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據地而反,接著,又有趙思綰、王景崇先後據長安、鳳翔反叛。三鎮拒命,朝廷震駭。八月,隱帝以郭威為西麵軍前招慰安撫使,率軍西行,討伐叛亂。郭威不僅領兵有方,而且能夠謙以待下,從不盛氣淩人,深得將士擁戴,很快平息了三鎮之亂。李守貞、王景崇兵敗自焚,趙思綰被殺。郭威班師回朝後,隱帝厚賞其功,郭威推辭不受,讓功於他人,更加贏得了人心。
乾祐占三年(公元950年),契丹入擾河北,郭威又以樞密使兼鄴都留守,掌管河北諸州事務。就是在這個時候,趙匡胤按照僧人的指點,一路北行,來到鄴都。
此時的郭威恃平定三鎮叛亂之功,並重權在握,同時還有自己的一支軍隊據守後漢重鎮,其政治野心迅速膨脹。他不甘心稱臣於人,他在尋找時機,以強製弱,像以往的其他武人一樣,用武力奪得天下。
出於這樣的政治企圖,郭威鎮守鄴都後一麵加強對契丹的防範,一麵招兵買馬,擴充力量。
這日,趙匡胤正在鄴都城中閑逛,忽見不遠處豎有一杆大旗,旗下有一桌案,一小校正與幾個兵士向圍觀的青年人鼓動宣講,煞是熱鬧,便湊上前去。那小校年齡在二十歲左右,一副英武之氣,他眉飛色舞地對眾人說,當今天下,國難深重,契丹的兵馬屢犯中原,搶掠財物,殺戮百姓,攪得人心惶惶,百業不興。有誌之士應以國運為念,投軍報國,上陣殺敵,建功立業。他還說,鄴都留守乃天下帥才,飽富韜略,愛兵如子,若能投奔其名下,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