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校的演講頗有煽動性,圍觀者引頸注目,屏息靜聽,並深深地被小校的演講所激動,所折服。擠在人群之中的趙匡胤也深深地被感染了,他不禁想到,難怪說郭留守善治軍旅,良將雲集,真是名不虛傳,連這位小校也如此精明強幹!我今正前途無著,何不應募投軍,追隨郭留守,幹出一番事業?
趙匡胤又油然想起了高辛廟的占卜和老僧人的指點。出於一種對天命和神祗的深信和篤誠,他加入了應募者的行列,投軍於郭威麾下。
趙匡胤決心緊緊握住這次機遇,在軍中當一名好兵士,並力爭得到一個美好的前程。出於這種想法,投軍後他嚴於克己,遵守軍法軍規,對上司交給的任務總是不打折扣地傾全力去幹好。由於他自幼練得一身好武藝,又善於處理方方麵麵的關係,很快在眾兵士中顯露出才華,沒過多久便被任命為小校。至此,這位將門浪子終於在顛沛流離之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信心百倍以此為起點,向著輝煌的目標挺進。
趙匡胤在鄴都的生活應該說是很如意的。能夠作為他素所景仰的郭留守的部下他感到無比自豪和暢快,他慶幸自己遇到了恩主,決心追隨郭威建功立業。
但是,此時的郭威卻不像趙匡胤想象的那麼春風得意,高枕無憂。他的權力太大了,使高高在上的皇帝預感到嚴重的威脅;他的兵馬太多了,足可使後漢王朝乾坤倒轉。這在風雲多變、朝代屢更、強者為王的五代不可避免地使當朝君王憂心忡忡。況且,漢隱帝又是個心胸狹窄、平庸寡謀之輩,郭威的存在就像壓在他心上的一塊石頭,使他整日鬱鬱不樂。他無法容忍這位顧命大臣權傾朝野,必欲除之而後快。
於是漢隱帝不自量力地開始了他剪除敵手的行動。他首先殺死了顧命大臣楊邠、史弘肇和三司使王章,接著便把刀鋒指向郭威。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隱帝派供奉官孟業攜密詔至澶州和鄴都,令鎮寧節度使李洪義殺死和史弘肇關係密切的侍衛督軍都指揮使王殷,又令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步軍都指揮使真定、曹威殺死郭威和監軍、宣徽使王峻。與此同時,隱帝又急征天平節度使高行周等入朝,打算讓他們從兵保衛官闕,令與史弘肇有鳳怨的蘇逢吉掌管樞密院之事。霎時間,朝中憂駭,郭威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
領有隱帝密詔的供奉官孟業首先派人殺死了郭威、王峻在京師的家人,嬰孺皆無幸免。隨後,孟業又前往澶州。當孟業將隱帝密令向李洪義宣示之後,李洪義非常害怕,遂將此事告知王殷,二人深感事情嚴重,惟恐殺郭威不成反致災禍,便將孟業囚禁起來,派副使陳光惠以密詔示郭威。郭威見詔,深為震驚,馬上和樞密使魏仁浦等商議對策。魏仁浦道:“公,國之大臣,功名素著,加之握強兵,據重鎮,一旦為群小所構,禍出非意,此非辭說之所能解。時事如此,不可坐而待之。”郭威深以為然,便召行營與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曹威及將領來,告知楊邠等被殺及密詔之事,對他們說:“吾與諸公,披荊棘,從先帝取天下,受托孤之任,竭力以衛國家,今諸公已死,吾何以獨生,君輩當奉行詔書,取吾首以報天子,庶不相累。”
郭威這番話可謂激將之法。諸將憤於隱帝妄殺重臣,又深受郭威重恩,豈肯依密詔行事,殺其主帥洗清自己?他們哭著對郭威說,此事定是皇帝聽信了小人之言,若讓這些人得誌,國家將不得安寧。並表示,願隨郭威入朝,“蕩滌鼠輩以清朝廷”。翰林天文趙修己乘勢勸郭威:“公徒死何益?不若順眾心,擁兵而南,此天啟也。”
郭威見軍心可用,便令其養子柴榮鎮守鄴都,自率大軍向都城開封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