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暗結義社(1 / 2)

周世宗柴榮臨終決斷,解除了張永德的兵權並非完全出於對他的懷疑。應該說,他對張永德還是比較信任的,自顯德三年起便讓他擔任都檢點之職,總攬軍權,便是證明。事實上,張永德也確實是忠於王室,從無二心,在跟隨世宗南征北戰中屢有出色表現。

那麼,周世宗為何要在臨終之際收回其兵權呢?究其原因,大半是由於趙匡胤的存在。若將二人加以比較,趙匡胤的審時度勢、指揮若定、足智多謀、能攻善戰,顯然在張永德之上。趙匡胤在周世宗的統一戰爭中表現出的非凡才能和大將風度給周世宗的印象太深了,而周世宗又是一位知人善任、重用人才的皇帝,所以,在反複權衡之後感到趙匡胤更為可靠,更能擔當托孤大任。

有一則記載說,當世宗既定三關,遇疾而退,至澶淵遲留不行時,宰相近臣問疾者都難得入見,張永德時為澶州刺史,又是周太祖的女婿,以親故得以獨至世宗臥內。群臣對張永德說:“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唯幸京師有變。澶州離京師甚遠,不如趕快返回以安定人心,如果顧及旦夕之勞,遲遲不歸,若有不測,宗廟何安?”張永德覺得此話很有道理,便以群臣之意向世宗進言,世宗聽罷,沉思良久,歎道:“吾固知汝必為人所教,獨不喻吾意哉!然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

周世宗這番話的語氣是很重的,明顯地表現出對張永德的不滿,感到他缺少主見,易代人言,周世宗不放心對他托以大任。但他憑著對張永德的了解,又認定他不是那種有野心的人,所以在收回了他的兵權之後,仍讓他擔任檢校太尉之職。

由此看來,都點檢這一重要軍職的易人大可歸屬於一種正常的人事變動,並不能認為周世宗為製止張永德篡政而防患於未然。但是,也絕不能排除有周世宗的憂慮這種因素。因為在那個時代,武人當權,江山易主的事情太多了,周世宗雖然明哲豁達,也絕不會對那個擾人心緒的讖符木牌視而不見,特別是在他重病纏身、天壽將盡的時候。

按照常規,一個重要職務的易人往往會造成前任和取代者的嫌隙,反目為仇、水火不容者並非少見。但趙匡胤取代了張永德之後並未出現這種情況。趙匡胤不是那種心胸狹隘之人,他輕財重義,知恩圖報。當初,富於家財的張永德曾對趙匡胤多有接濟。趙匡胤結發妻賀氏死後,又續娶王饒將軍的女兒為繼室,張永德見趙匡胤為官清廉,又蒙喪妻之痛,贈送他幾千匹絹帛。對於張永德的情誼,趙匡胤深記於心,雖受取代之命,仍以張永德為摯友,在他當了皇帝後將張永德推到侍中的位置,授武勝軍節度使,張永德入覲,親切地召至後苑,“道舊故,飲以巨觥,每呼駙馬不名”,足見二人感情之深。

趙匡胤與張永德相安無事使張永德很是感激,自然而然地站在趙匡胤一邊。趙匡胤是很能網羅人才的,因為他知道,欲成大事,人才是根本,他要最大範圍地結交文臣武將,建立起一支自己的力量,牢牢地控製禁軍、控製政局,主宰沉浮。

趙匡胤受命輔佐的小皇帝柴宗訓是一個無知的孩童。他年僅7歲,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政務,軍國大事全由大臣決斷。在此“主少國疑”的情況下,後周王朝不可避免地處於動蕩之中,不甘寂寞的趙匡胤表麵上一心輔佐幼主,暗地裏卻在開始勾畫他未來的藍圖。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去世、宗訓繼位時,趙匡胤掌管禁軍大權已六年。此間,他一方麵恩威兼施,使禁軍將士服伏在地,一方麵把一些重要將領拉到自己身邊,與其結拜為兄弟,稱為“義社”,其主要成員是:

石守信,開封人,早年奉事周太祖郭威,隸屬其帳下,廣順初年,累遷親衛都虞候。曾跟隨周世宗柴榮征晉陽,與趙匡胤一起參加了高平大戰,因功遷親衛左第一軍都校。大軍凱旋後,遷鐵騎左都校。此後,又作為前鋒,參加了征淮南之戰,在六合、渦口、揚州等戰役中再建奇功,遂領嘉州防禦使,後轉殿前都虞候,轉都指揮使,領洪州防禦使。恭帝即位,加領義成軍節度使。石守信能攻善戰,驍勇無比,為後周功臣,在禁軍將領中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