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柴榮病逝(1 / 2)

趙匡胤的政治生涯是隨著北周王朝的建立開始的。周太祖郭威澶州兵變,黃袍加身,稱君建國,頗得趙匡胤之力。其後,趙匡胤又忠心效命於世宗柴榮,伴駕出征,屢建戰功。可以這樣說,周世宗在其雄心勃勃的統一戰爭中,每一程都記載著趙匡胤的許多功勞。正因如此,周世宗才視趙匡胤為親信,屢授重任,頻頻擢升。周世宗因為有了趙匡胤一班能臣力將的輔佐才在內政軍事上大展宏圖,趙匡胤也因遇到了周世宗這樣的明主才得以騰達顯赫。對於這種君臣相依的關係,趙匡胤當然是清楚的,他竭盡股肱之力是為了周世宗,也是為了他自己,為了自己的前程。

在周世宗身邊,還有一位得力的臣子,就是以獻《平邊策》而聲譽鵲起的王樸。這位博學善文的北漢進士是周世宗的智囊,“凡所謀劃,動愜世宗之意”。周世宗南征時,他在京師留守,趙匡胤在前方衝殺,這一文一武猶如周世宗的臂膀羽翼,使他攻有力將、守有能臣,前方攻無不克、後方固若金湯。周世宗得此二人可謂如魚得水,順風揚帆。

周世宗矢誌於統一大業,在取得了南征的勝利之後,又積極籌劃北伐,準備收複被契丹占領的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大部分是後晉“兒皇帝”石敬塘拱手割讓給契丹的。契丹雄踞北方使中原王朝無險可守,長期處於契丹鐵騎的威脅之下。北周建立後,與契丹關係有所緩和,雙方互通來使,但契丹的侵擾活動並未停止。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入侵,契丹也曾派兵相助。高平大戰後,後周朝廷有人建議,修築屯戍點駐兵防守,但周世宗覺得此法並非良策,於是在南征勝利後決定集中全力進行北伐,徹底解除這一積久以來的邊患。

此時的契丹主是耶律述律,他是耶律德光之子,廣順元年(951年),因契丹貴族集團內訌而被擁立為帝。此人嗜酒如命,狩獵無休,不治政事,加之連年用兵,使契丹國國力大衰。周世宗柴榮正是看準了這個機會,果斷地把統一戰爭的兵鋒轉向北方。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北伐計劃開始實施。周世宗信心十足,誌在必勝。大軍將行,一個突發事件使周世宗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樞密使王樸病逝了。這位智略過人的謀臣是在與前司空李穀交談時突然發病撲倒於座的,時年僅45歲。

盡管周世宗痛失謀臣,但他並未遲滯北伐的步伐。這年三月一個乍暖還寒的日子,周世宗率大軍踏上了北伐的征途。

北伐的前鋒是侍衛親軍都虞候韓通。他率領先行的水陸兩軍循水道達瀛、莫二州。韓通為使水道暢通,開了三十六個遊口,修補了破壞的堤防,使水道得以暢通。四月,周世宗車駕至滄州,率步騎數萬直趨契丹之境。周軍水陸俱下,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周世宗乘龍舟由水道北上,“舳艫相連數十裏”,直抵益津關,契丹守將經延輝舉城投降。

接著,趙匡胤率兵至瓦橋關,契丹守將姚內斌投降。周世宗遂駐蹕於瓦橋關,契丹莫州刺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彥暉也舉城投降。這樣,在短短的42天內,周軍便兵不血刃地收複益津關、淤口關、瓦橋關等三關,得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餘戶。這一意想不到的勝利使周世宗喜不能禁,五月二日,他在行宮大聚諸將,盛宴慶賀,諸將高呼萬歲,盛讚這“不世之功”。慶宴之上,趙匡胤喜形於色,頻頻舉杯,沉浸在勝利的歡悅之中。

輝煌的勝利曾刺激著周世宗新的進取。收複三關後他即打算乘勝前進,攻取幽州。但是,當他將自己的想法告知諸將時,諸將以為,契丹騎兵聚集在幽州之北,急於深入,恐有閃失。周世宗很不高興,他沒有聽從諸將的勸阻,繼續北上。不幸的是,出征途中,他突然得了重病,不得不抱憾罷兵,周軍北伐就此停止。

周世家自知病重,遂安排後事。他將收複的三關之地新置雄、霸二州,留韓令坤、陳思讓戍守,回京師後又對朝廷人事作了許多更動。

在這一變動中便涉及到趙匡胤,涉及到一個重大的曆史轉折。

柴榮之子名宗訓,時年僅七歲,柴榮擔心他的兒子難以執掌國政,鞏固江山,便想選定幾位顧命大臣,輔佐他的兒子共創大周未來。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