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柴榮病逝(2 / 2)

他首先想到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此人曾輔佐太祖,是太祖的女婿,而今又是殿前軍最高統帥,譽滿朝野,威望甚高,顧命大臣當是非他莫屬。但是,當他正準備決定這一重要人選時,卻又遲疑起來。

他想起了一件事。這是在北伐契丹途中,有一天,周世宗翻閱四方文書,忽然看到有一皮囊,包裹甚嚴,打開一看,隻見皮囊中有一塊木牌,長約三尺餘,上麵赫然寫著五個大字:點檢作天子。

周世宗頓時愣住了:這不是讖符嗎?它來自何處?其意若何?它不禁暗自思忖:點檢乃禁軍統帥張永德,難道他要圖謀篡位不成?

發現這木牌的時候正值北伐途中,軍情重大,戰事繁忙,周世宗未及多想。但現在,當他對北周未來進行最後設計的時候,這件事卻頑固地占據了他的腦際,久久難以揮去。

病入膏肓的周世宗把皇位的繼承、輔臣的選擇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要讓他的未竟事業繼續下去,他要讓親手締造的強大步騎踏入幽州,把為害中原的契丹夷敵徹底摧垮,讓他們朝拜納貢,俯首稱臣!

周世宗再也顧不了許多了。他已經沒時間去查證那小木牌的真偽及其與之相關的是是非非,沒時間對現任都檢點張永德的功過得失進行全麵權衡,他現在隻相信那令人憂忌的讖符,認定這木牌包容著張永德欲謀皇位的禍心,他不能容許這種危及大周江山的事情發生,他要把這件令人放心不下的潛在危機清除在他離開人世之前。於是,他吃力地卻是果斷地向侍臣口授詔令:解除張永德的都點檢軍職,讓他交出軍權,改任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之職。

接著,他把趙匡胤召到萬歲殿,滿懷期待地對趙匡胤說,他病已不治,年壽將盡,平生戎馬倥傯,誌在混一環宇,然天不假年,中道撒手,死難瞑目,為使統一大業成功有望,請趙匡胤接任都點檢之職,善掌軍權,輔佐皇子,完成未竟事業。

周世宗說這番話的時候十分誠懇,目光中充滿了信任和渴盼,眼角上掛著傷感的淚水。他還深情地追溯起趙匡胤效命周室以來的功績,滁州殲敵、高平大捷、勇闖十八灘險阻、掃平紫金山營寨,曆曆往事,如數家珍。他毫不掩飾地表白,他始終看重趙匡胤的才智,滿朝文武中隻有他能受此重托。他希望趙匡胤不負厚望,盡忠所事,力保帝業永固。

趙匡胤跪在周世宗的病榻前,靜靜地傾聽著周世宗這最後的陳述和囑托。憑心而論,他自從跟隨周世宗以來,披肝瀝膽,克盡職守,對得起皇帝對他的信任,也對得起他所擔任的職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認定皇帝是位勵精圖治、雄才大略的聖明天子,值得他去效命、去奉獻。如今,皇帝身染沉屙,托此重任,他怎不感激涕零!他向皇帝表示,他一定忠心輔佐皇子,把皇帝的未竟事業進行到底。

周世宗滿意地點了點頭,疲倦地閉上了眼睛。

六月十八日,一代英主周世宗駕崩於萬歲殿,時年三十九歲。七歲皇子梁王柴宗訓柩前即位,是為恭帝。

周世宗柴榮在位共五年零六個月。當初他常恐運祚速而功業不就,曾請王樸占卦算命,王樸說他隻能預測三十年,後人敷衍說五六乃三十之數,正合王樸的預測。此說實不足為信,但綜觀柴榮一生,文治武功,堪稱卓著。因此,《舊五代史》撰著者薛居正在其傳後評曰:“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及天命有屬,嗣守鴻業,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複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世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誌不就,悲夫!”

薛居正的評論是中肯切當的。是否還可以這樣說,周世宗的最後決斷也屬英明,他讓趙匡胤獨掌軍權可謂慧眼識人,因為隻有趙匡胤才能夠繼承他的遺誌,完成統一大業。但是,趙匡胤統一的天下卻不是他後周的天下,而是一個嶄新的趙姓王朝,這個王朝的誕生標誌著後周王朝的壽終正寢。柴榮的統一遺願是實現了,但他的帝業卻結束了。這,或許是聰明一世的柴榮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