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烹調工藝改革創新的途徑和方法(2 / 2)

(八)裝飾美化創新

利用與眾不同、精巧美觀、惟妙惟肖的盤飾包裝,也是創新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途徑。如“漁網”本與菜肴毫無聯係,但烹調師取用胡蘿卜來雕刻成一張漁網,覆蓋在魚肴上或墊入菜肴底部,似“魚滿艙”般的造型,整盤菜品的構思獨具匠心。利用一些點綴圍邊來美化菜肴,可使一些普通的菜品增添新的風貌,達到出奇製勝的藝術效果。

二、通過借鑒學習、模仿改良創新

學習古今中外的烹調技術,通過借鑒他山之石,從學習模仿、變化改良中可使烹調工藝出新。

(一)吸取民間精華,發掘鄉土素材

民間有異彩紛呈的風格特色,有用之不竭的烹飪素材,曆代廚師在民間飲食的土壤中吸取精華,創造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肴。“麻婆豆腐”、“西湖醋魚”、“水煮牛肉”、“水晶肴蹄”、“夫妻肺片”、“幹菜燜肉”、“荷包鯽魚”等名菜,無一不是源於民間,經廚師的不斷改進提高,才登上大雅之堂。民間鄉土菜雖然也講究菜肴的造型、裝盤,但並不執著地追求表麵的華彩,更重視樸實無華、實實在在。

(二)借鑒外來工藝,打開創新之路

隨著國際交往與國內經濟的發展,廚師們走出國門以及外國廚師進入中國的機會越來越多,中外烹飪相互借鑒、不斷發展,如西方咖喱、黃油的運用,東南亞沙嗲、串燒的引進,日本刺身、鮮蚱的借鑒等,這些原料已經進入到我們的菜肴製作之中。另外,燒烤、煎扒等西方之法大量地引用;“酥皮焗海味”借用法國“酥皮焗”之法,改用中式原料與調味法;色拉菜、水果醬、裱花技術的引用與再創;麵包屑的大量使用;各種西式調味汁的廣泛引進等,大大豐富了中餐菜肴的品種、花式與風格,為中國傳統烹調工藝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麵。無疑借鑒外來的長處為我所用,是一條無限廣闊的烹調創新之路。應用此法的關鍵不是照搬,而在於立足於傳統,借鑒後通過消化推出新品。

(三)利用文化遺產,推陳出新

中國烹飪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曆代飲食文獻典籍為我們的改革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利用古代菜肴製作技術和文化遺產來開啟思路,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力量,可推陳出新。

(四)博采眾家之長,借鑒移植創新

廣東菜的特色之一就是“兼容善變”,集技術於南北,博采眾長,自成一格。在粵菜的品種裏,既可以看見江蘇菜的痕跡,如叉烤乳豬、金陵片皮大鴨、冬瓜盅、鬆子魚等,也可以看見魯菜的影子,如扒、燒等技法。正是這種品種兼容、原料兼容、製法兼容、調味兼容使廣東烹飪“變”出了風格。需要說明的是,直接移植引進不是創新,如四川的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各地互相引進製作,這隻能是模仿學習,它還是四川菜,不是自己創造的。若運用四川菜的技法製作過去沒有的菜,它就是一種移植、一種創意,如幹燒海蟹、幹燒蝸牛、幹燒象拔蚌等,因此在借鑒移植中需要開拓創新。

(五)集思廣益,大膽改革創新

中國烹調工藝的許多創造,都是曆代廚師智慧的結晶。烹調工藝學是變化之學,烹調工藝的創造要敢於突破傳統,要有超越過去的新道道,必須尋找新的課題去大膽比照探究。在探究製作中,要利用眾人的智慧探求新工藝、新菜肴,互相合作才能獲得智力增值的效果。經驗豐富的廚師走到一起的時候,由於各人的起點不同,掌握的材料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進行研究的方式不同,以及分析問題的水平不同,就必然會產生種種不同甚至是對立的看法。於是通過各種方式的比較、對照,就會有意無意地學習到別人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改進,有利於技術成果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