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15日,一紙來自南京的委任狀,把年方38歲的海陸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參謀長熊式輝,推上了江西省主席之位。同一天,國民黨中央常委會在南京舉行臨時會議,麵對胡漢民、汪精衛兩大黨內反對派“逼宮”的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向全國發表通電,宣布“下野”。
一個半月前,在與南昌相隔千裏的“紅都”瑞金,熊式輝的同齡人毛澤東,盡管剛剛率紅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仍然遭到共產國際撐腰的“左傾”激進派嚴厲批判,被免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一職。
蔣、毛二人分別領銜的國共兩大陣營,以江西為前沿陣地,進行了持續數年的激烈較量,土生土長的贛人熊式輝,終於頭一次衝到了最前線。而留在老一輩江西人記憶中的,是他麵對戰火紛飛的亂局,督贛十年,居然能讓時運不濟的江西,獲得了大半個世紀以來罕見的社會經濟複蘇“奇跡”。
贛人治贛
接獲任命消息後,人在上海的熊式輝隨即飛赴南昌履新,不料飛機途中失事,他從空中摔下,幸而接近地麵時被樹枝掛住,隻跌壞了踝骨,治愈後腳仍有些瘸,人稱“熊拐子”。
熊式輝大難不死,似乎預示著此行十分凶險,但隱藏著起死回生的機遇。在當年朱毛紅軍連戰連捷,中共蘇區日益坐大的情勢下,江西省主席顯然不是一個美差,而剛從中原大戰抽身出來的蔣介石,認定“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誓戡“內亂”,不是忠心耿耿的得力幹將,絕不會委此重任。
熊式輝是南昌市西北郊安義縣人,年少時熱衷學習軍事,辛亥革命爆發時,正在南京讀軍校的他連夜趕赴武昌參加學生軍,並加入同盟會。1915年,他自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在國民黨元老、江西老鄉李烈鈞麾下任職,1921年獲保送日本陸軍大學,3年後學成返粵,不久以軍代表和師長身份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打回了老家,一度出任江西省政府委員。
他之所以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和青睞,除了確有過人學識和能力外,還與1927年8月蔣氏的首次“下野秀”中堅決表態共進退,以及1930年中原大戰時發表擁蔣通電(熊時任淞滬警備司令,為拱衛京畿之敏感職位),聲討馮玉祥作亂的“義舉”有關。早期江西“剿匪”失利後,蔣介石親臨南昌行營督戰,把熊式輝也帶了回來,旋即取代指揮不力的前江西省主席魯滌平。
根據中共官方史書的說法,曾經連戰連捷的江西蘇區中央紅軍,之所以在第五次“反圍剿”(1933年—1934年)中遭遇失敗,黨內鬥爭導致戰略失當是主因,而敵人采取了步步進逼、殺傷力甚為巨大的“碉堡戰術”,則是客觀原因。積極落實執行這一戰術者,正是軍校科班出身的“新官”熊式輝。
“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建立和鞏固農村基層組織,是以熊式輝為首的戰地智囊團向蔣介石(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借勢複出)奉上的又一道殺手鐧。結果大家都清楚,苦戰一年後,根據地不斷被蠶食的紅軍終於支持不住,於1934年10月被迫踏上漫漫長征路。
1935年元旦,熊式輝向2000餘萬江西人發表新年賀詞,宣布從這一年開始,全省官民要上下一心,咬緊牙根,拚著3年流汗,努力用雙手來做“複興事業”,建設新江西。江西省政府隨後確定1935年為“建設年”。
近年來內地出版的《江西通史——民國卷》中對此較為客觀地評價道,自紅軍退走後,江西地方當局一邊繼續“清剿”遊擊隊,一邊著手善後與建設,“在熊式輝主持下,收拾殘破,力行革新,推行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為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打下基礎”。
戰時奇跡
自辛亥革命以來,除了李烈鈞外,江西一直處在外省籍軍閥統治之下,他們或各存私心,隻顧撈好處,或忙於搶地盤、無人真正關心江西的經濟建設。熊式輝走馬上任,順應了長久以來“贛人治贛”的地方呼聲,而他也確實不負鄉親父老所托,督贛十年間(1931年12月—1942年2月),江西經濟尤其是近代工業進入了“黃金時代”。
1932年底,熊式輝推出《江西三年建設計劃》,第二年又成立江西省經濟委員會,著手進行一些建設,但直到1935年起,全省才真正集中力量,從“協剿”轉向發展經濟。
熊式輝推進江西近代工業,先從招攬各路專門人才入手。比如1933年春邀請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蕭純錦出任省經濟委員會主委,蕭是江西永新人,留學美國多年,曾任名校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經濟係主任、東北大學(張學良創辦)校務委員兼係主任等職,他是為熊的誠意所感動,才放下教鞭,回到仍在戰火中的家鄉。
另一重要“引援”,是抗戰爆發後請來福建人楊綽庵出任省建設廳廳長(1937年—1943年)。楊先後服務於北京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亦到新桂係治下的廣西任過職,見多識廣。在正牌留日海歸熊式輝的支持下,楊綽庵利用戰火迫使大批人才內遷避亂之機,高薪聘請國內知名的科技專家,聚集到我方控製的泰和、吉安、贛州等地,擔任江西各大省營工廠的廠長或經理。這些人中,不乏留學歐美和日本,以及出身清華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的專才。
根據井岡山大學曆史係劉義程的研究,熊式輝接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時,財政極為窘困,省庫中隻剩下15元錢,因此多方籌措資金,投資創辦工礦企業,成了他任內的“頭號工程”。本來經過3年建設(1935年—1937年),江西省工農業有所發展,財政狀況逐步好轉,但1939年3月日軍占領南昌,省政府不得不遷往中南部的泰和縣辦公,各項經濟來源又告枯竭。為了籌措工業建設資金,熊式輝接受楊綽庵的建議,開拓本省鎢、錫兩礦的資源來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