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江西盛產的鎢、錫,已由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統一接管,熊式輝動用影響力,讓資源委員會與江西省政府簽訂合約,所有經營鎢砂貿易的盈利,雙方各得一半。自1936年5月至1941年5月,江西省總共從鎢砂貿易中收入3509萬多元。這些資金投入到江西的戰時經濟建設中去,創辦了數十家省營工廠,涉及電力、機械製造、冶金、化學、紡織、印刷、碾米等多個輕重工業部門。所有省營工廠,均冠以“民生”二字。
江西工業原多聚集在贛北九江及景德鎮一帶,抗戰爆發後,工業重心南移,熊式輝遂將1940年定為全省“工業年”,同年9月在地處贛南的贛縣創設江西省工業實驗處,“意在研究本省原料之利用,設計和製造各種機械、器材,並使之漸趨於標準化”。
據統計,到1942年初熊式輝離贛時,江西省省營工業,“總共資本額達1600餘萬元,實際使用1000萬元,全年生產總值3400萬元,職員1000人,工人約5000人,年可盈餘500餘萬元”。
時人回憶,抗戰期間江西省省營工業的發展,“非但及時補充了戰爭中期的軍需民用,而且支持了江西人民較順利地渡過了戰時的後期難關”。1945年出版的《江西統計提要》記載,到1944年,包括中央政府和江西地方政府經營的工礦企業在內,全省官營工業的投資額達6420萬元。考慮到該省抗戰前的薄弱基礎,以及抗戰期間的動蕩局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未竟全功
除著力推進近代工業外,熊式輝主政江西期間,農業生產也很快恢複,1932年全省庫存糧食為41萬擔,1934年增加到86萬擔,1936年更急升至372萬擔。交通基建則突飛猛進,如1934年7月開始修築浙贛鐵路,僅用了一年半,贛東北玉山縣至省會南昌一段就建成通車了,1937年抗戰爆發前南昌至贛西萍鄉段竣工。在當時的施工技術條件下,全長550公裏的鐵路,3年全部完成,速度實在令人驚歎。
熊式輝雖是行伍出身,卻很有市場推廣意識,在任期間多次開展提倡國貨運動,扶持和促進本省工業產品的銷售。如早在1936年5月,就借浙贛鐵路南昌段通車之際,聯合浙江省政府和浙贛鐵路局,組織全省60餘家廠商,在杭州和南昌分別舉行浙贛特產聯合展覽展銷會。展銷期間,江西特產在杭州極為搶手,景德鎮瓷器甚至出現脫銷,曾經三次回贛補貨。
他還十分重視總結施政經驗,1941年主持出版“熊主席治贛十周年紀念特刊”,即《贛政十年》一書,其中收錄《十年贛政之回顧與展望》《十年來之江西財政》等省政府各主要部門負責人撰寫的工作概述共45篇,以及他本人撰寫的《贛人治贛的真精神》一文。
在熊式輝督贛10年前後,“山西王”閻錫山、“南天王”陳濟棠以及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係,也分別在山西與兩廣各自的勢力範圍內,推行社會與經濟建設,取得可觀成績。不同的是,他們都是與南京中央政府貌合神離、爭權奪利的地方軍閥,積極建設家鄉時不免摻雜私利,而熊則自始至終為蔣介石的部屬和忠實支持者。況且在辛亥革命後到抗戰爆發前的20餘年間,前幾個省份都有過或長或短的內政穩定,關起門來埋頭建設的時期,唯獨江西,幾乎總是在戰火中煎熬,能夠取得如此業績,殊為不易。
1942年3月,蔣介石將治贛政績斐然的熊式輝調往陪都重慶,擔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隨後出任駐美領使代表團團長,開始了他另一段政治生涯。
遺憾的是,熊式輝10年苦心經營江西的成果,最終還是大部分毀於日寇的炮火。1945年初,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的日軍,再度對中國內地發動大規模攻勢,贛西南戰役是其中之一。日軍兩個師分別從湘東和粵北,進攻贛西和贛南,國民黨軍隊敗退,江西臨時省會泰和及遂川、贛州等重鎮遭受蹂躪,省營企業大半被毀,最嚴重的泰和、贛縣兩地損失總計十多億元,僥幸保存者隻有6家,數十家民營企業更因來不及轉移,損失無法計算。
抗戰結束後不久,內戰又告爆發,接任熊式輝主持贛政的數任省主席,也就沒有餘暇再來搞建設了。
落日餘暉
曆史學家郭廷以在其名作《近代中國史綱》中曾記載:“1942年5月,熊式輝主張中國自行廢除不平等條約,宋子文(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反對,胡適(時任中國駐美大使)不甚熱心。6月,熊改向白宮行政助理居裏獻策,謂美國對華援助物資有限,正應取消不平等條約,給予精神鼓勵。美國政府認為這是惠而不費之舉,經與英國交換意見後,10月9日,國務卿赫爾通知新任駐美大使魏道明(接替胡適),準備與中國談判放棄在華特權及有關問題的條約,另訂新約。同日,英國亦有此表示,繼之為加拿大、荷蘭、巴西等國。”
熊式輝結束赴美使命後,回到重慶當上了中央設計局秘書長。日本剛宣布投降,他就奉蔣介石之命,出任東北行營主任兼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再度與中共正麵交鋒,爭奪東北。對手依舊,可是時移世易,他難現當年的神奇,不久即因接收東北失利遭撤換,改任國民政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的閑職,從此失寵於蔣介石。
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熊式輝擔心受到冷遇,未直接赴台,而是寄居香港和澳門,並動用積蓄嚐試在泰國曼穀經營紡織廠。可惜他雖然是軍政界老手,又推動過數以千萬元計的公營投資,親自當老板卻非所長,很快數十萬元投資就遭人騙光。走投無路之際,年過花甲的他隻得於1954年赴台。在台灣的最後20年裏,除平時偶爾與遭到蔣介石幽禁的緬北抗戰名將孫立人有所接觸之外,一心閉門讀書,整理曆年日記,寫作從政回憶錄《海桑集:1907—1949》。後來為該書作序的著名學者餘英時評價說:“《海桑集》是一本曆史價值最高的回憶錄,比一般老人晚年自傳或口述曆史更為翔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