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督贛十年熊式輝(3 / 3)

1974年,81歲的熊式輝病逝於台中。次年,對他先有知遇之恩後來卻棄之如敝屣的蔣介石辭世,又過了一年,他的同齡人、老對手毛澤東也走了,中國現代曆史緩緩翻過了最沉重的一頁。

還有一段小插曲: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台灣的“中華民國”,重新獲得聯合國代表席位前後,時任外交部長的喬冠華在聯大發表的多次講話,都需要翻譯成英文,但封閉許久的大陸缺少英文高手,代表團特地請來任職聯合國口譯組的華裔譯員熊元夏幫忙,一起逐字修改英文稿,以盡量達到“信、達、雅”的水平。而熊元夏,正是熊式輝之子。

想不到30年之間,熊氏父子以如此遙相呼應的方式,為中國人堂堂正正重返國際舞台,先後都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名鎮風流今何在?

1934年,為了謀求複興本地陶瓷業,江西省主席熊式輝在景德鎮成立陶業管理局,力邀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杜重遠擔任局長,並創立陶業人員訓練所,製訂陶瓷工業的改革措施。

杜重遠是東北吉林省人,早年留學日本,專攻陶瓷,回國以後曾在沈陽創辦瓷業公司,蜚聲瓷業界。“九一八”事變後回到關內,在上海結識鄒韜奮、沈鈞儒、胡愈之等人,成為鄒韜奮主持的《生活》周刊的主要撰稿人。從上海來到江西任職期間,他極力提倡用機器製坯代替手工捏坯,改築煤窯取代柴窯,以印刷彩飾替代手工筆繪,以期在江西全省示範推廣新的瓷器生產工藝,為江西特別是景德鎮瓷業的改進和發展貢獻良多。

1935年5月,杜重遠主編的《新生》周刊因“涉嫌反日言論”,遭上海市國民黨當局查封,杜被捕入獄,後在輿論壓力下被提前釋放。但西安事變爆發後,因與張學良關係密切,身在景德鎮的杜又被軟禁。幾經反複,他在江西的瓷業改革努力,隻有半途作廢。而經過八年抗戰,“瓷都”景德鎮昔日繁華一落千丈,戰前全鎮本有瓷窯150餘座,年產瓷器近2億件,戰時下降為300萬件,戰後瓷窯隻剩下76座,年產量不過區區2萬件。

景德鎮的落魄,無疑是與其並稱“江西四大名鎮”的樟樹、河口、吳城近代以來集體起伏浮沉的典型縮影。

地處南昌西南的清江縣樟樹鎮,瀕臨贛江,水運便利,明清數百年來,都是全國數一數二的藥材集散地和製藥技術中心,號稱“江南藥都”,以至於國內藥業界有所謂“藥不過樟樹不靈”一說。以相鄰的豐城藥商為主的樟樹藥幫,人多勢眾,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各主要藥材產區和交通要道,與川幫、京幫並稱全國三大藥幫。直到抗戰期間,估計從業者仍有七八萬人之多。

地處贛東信江之濱的鉛山縣河口鎮,明清時期是閩、浙、贛、皖、湘、鄂、蘇、粵各省百貨集散地,沿江十多處碼頭泊船達數千艘,號稱“八省碼頭”,極盛時有店鋪2000多家,大小紙店100多家,茶行50多家。民間有“買不盡的河口,裝不完的漢口”之說。

而鄱陽湖西岸的新建縣吳城鎮,明代崛起,清代鼎盛,是江西商業貿易轉運中心,全盛時期常住人口七萬,流動人口兩萬多,其富裕程度可從一首當地民謠窺見:“嘉慶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狗不吃紅米飯,十八年洪水未上。”到民國初年,該鎮城區人口仍達5萬之多,為江西規模較大的城鎮之一。

江西境內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又有鄱陽湖通達長江,因水運發達得以長期占據全國南北交通要道。但近代以來,隨著沿海沿長江各口岸開埠,海運勃興,江西驟然變為國內交通的死角和國際國內市場的末端。再加上鐵路、公路陸續修建,依水而興的省內四大商業名鎮,麵臨日益嚴重的競爭格局和生存危機。

同時,自晚清到民初國門洞開後,江西各鎮曆來內外貿的大宗商品,如瓷器、茶葉、紙張、夏布等手工業製品,因工藝落後、成本高昂,敵不過相對價廉物美而大舉湧入的“洋貨”,相關行業遂紛紛走向衰落。

近代波及江西的曆次戰爭,更直接打擊了各鎮的商業元氣。僅以抗戰時的吳城鎮為例,1939年初,該鎮遭到日寇空軍飛機和海軍艦艇的狂轟濫炸,城區建築破壞殆盡,商戶和居民紛紛逃亡,從此鎮容蕭條,一蹶不振。到1949年時,全鎮隻剩下2000餘人和二十來家商鋪。

除景德鎮在抗戰前因銳意改革瓷業一度複興外,江西省內其他傳統名鎮,亦不複當年之勇,而1860年開埠後走向興盛的九江,1899年起大規模采煤後來居上的萍鄉,取而代之成為江西近代化城市的代表。比如20世紀30年代,九江港碼頭增加到10座,港內可停泊吃水12.5米、載重8000噸的海輪,碼頭工人多達3000餘人。以九江為中心的贛北公路網,也在此期間形成。1929年中國航空公司開辟滬漢(上海到漢口)航線,九江為其分站之一,主要業務是運送郵件。

可惜的是,1938年日軍占領九江後,實行嚴酷的殖民統治達7年之久,九江城市建築破壞無遺,市麵慘淡蕭條,與景德鎮、吳城鎮等一樣,難逃浩劫。這種衰頹境況,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國內大局穩定後,才算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