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的木匠,一顆國際編號為3028號的小行星,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演繹著新一代贛商的創業傳奇。
新中國第一位億萬富翁,不是誕生於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江浙閩粵沿海,而是百年以來經濟日益邊緣化的江西腹地,同樣不能不讓人嘖嘖稱奇。
也許,這就是曾經名滿天下的江右商幫特質之所在,於無聲處,平地驚雷。
張果喜:富豪榜“農民”
贛東北餘江縣人(現隸屬鷹潭市),1966年剛滿14歲、初中還沒讀完時,即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農業機械化”號召,進入老家一處農具修造社當學徒,後來成了木工車間主任——這是張果喜早年的簡曆。
1972年,是他人生第一個轉折點。因農具市場飽和,他所在的鎮辦集體農具修造社欠債累累。為“盤活資產”,木工車間不得不自立門戶,成為一家木器廠,張果喜獲任命為廠長。第二年,木器廠“改製”後成立餘江工藝雕刻廠,創業資金為張果喜說服父親賣掉祖屋所籌得的1400元,在那個全民貧困的年代,這可是一筆巨款了。
不久,代理銷售其產品的上海進出口公司,在當年唯一的外貿窗口廣交會上,為他們拿到了20套樟木箱的訂單。張果喜由此賺了一萬多塊錢,這是他掘到的“第一桶金”。
之後,張果喜又如法炮製,打入日本佛龕市場。由於改進了雕刻工藝,產品得以大批量生產,1980年,餘江工藝雕刻廠創外彙100萬日元,其中65萬日元就是佛龕收入,第二年再創外彙156萬日元,佛龕收入超過100萬日元。很快,張果喜將韓國、港台的競爭者甩在身後,占有日本整個佛龕市場份額的65%以上,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麵。
1985年前後,當絕大多數中國人對“萬元戶”豔羨不已之時,張果喜的個人資產就達到3000萬美元,按當時彙率折算成人民幣超過2.5億元,已是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此後,他的業務穩步擴張,向化工、電機、酒店等行業滲透,並相繼在深圳特區及海南、江蘇等省設立分支機構。
2000年,張果喜首度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以12億元人民幣資產排第24名,這是當時也是迄今為止江西省內企業家最靠前的排名。此後,張果喜連續多年成為江西“首富”。目前,其個人資產估算近20億元。
與同時代的企業家相比,張果喜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即始終穩打穩紮,做自己看準的事情,且每每能做得很成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折騰、不盲從、不變色、不忘本”。
早在1985年他因創業致富而成名後,組織上要他去當鷹潭市副市長,他沒有答應。後來回顧這段插曲時,張果喜解釋說,從企業來講,我剛開始描繪一幅藍圖,隻有一個輪廓,正在一筆一筆地上顏色,企業不能離開我;從個人來講,我愛我這家企業,所以堅定不移地選擇留下。如果當初我當了市長,也許結局是,市長沒有當好,自己的果喜集團倒弄丟了。
這個“老農民”的堅持與執著,換回了別人可望不可求的豐厚回報:1993年6月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了中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決定,將一顆由中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028的小行星,命名為“張果喜星”。
全球範圍內享受同等“名星”待遇的企業家,隻有兩個人。在張果喜之前,是列寧的老朋友、號稱“經營之神”的美國著名實業家阿曼德·哈默。張果喜獲此榮譽時,不過41歲,創業正好20年。
楊文龍:“樟樹幫”傳人
農民出身的張果喜建立了“稻田裏的商業帝國”,他敢做敢闖,人生事業紮根最底層,且始終不改本色。成功的企業家,總有相似之處,一手創辦在中國醫藥界享有盛名的江西仁和集團的楊文龍,也是出身草根,白手興家。
1962年,楊文龍生於江西中部的豐城。該縣緊鄰經營藥業已有1800餘年曆史的“江南藥都”樟樹鎮,“樟樹藥幫”天下聞名,楊文龍的事業,自然也與藥結緣。
1992年,年屆而立的楊文龍辭去藥醫公司的工作,拿出2000元積蓄創建樟樹市(1988年撤縣建市)華東藥材站,開始了創業生涯。依靠當地成熟的藥材經銷體係,也依靠“你給我一尺布,我回你一條褲”的低調、本分的人生哲學,幾年之內,他積累了若幹資本,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銷售網絡。
1998年,楊文龍與香港客商林偉明合資創建名下第一家生產企業——江西康美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注冊資金600萬元,推出“婦炎潔”等產品。
2001年7月,楊文龍組建了仁和集團,接連完成了對樟樹市齊靈製藥廠、峽江三力製藥廠及銅鼓威鑫製藥有限公司等國營或合資企業的收購,進入快速成長軌道。
2007年3月,仁和集團旗下的仁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同年“仁和”“閃亮”商標被確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今天,仁和集團已是擁有一家上市公司及多家子公司、員工5000餘人的國內知名醫藥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