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民族危難之際,科威特和阿聯酋政府究竟打算給它奉獻什麼樣的前途?它們在為什麼樣的政策、為實現什麼樣的目標而賣力?”阿齊茲在公開信中說:“科威特政府對伊拉克進行了雙重侵害。首先,它侵占了伊拉克一部分領土和油田並掠奪其國家財富,這種行為幾乎無異於軍事侵略;其次,在伊拉克成為帝國主義—猶太複國主義凶惡威脅的目標時,它又蓄意窒息伊拉克的經濟,這是一種與軍事侵略具有同樣危害性的侵害。”與此同時,伊拉克軍隊開始向伊科邊境地區集結。
針對伊拉克的指責,科威特迅速予以反駁,譴責伊拉克對科威特實行威脅與訛詐政策,並向所有阿拉伯國家緊急通報情況,闡述科威特的立場。科威特還向聯合國秘書長通報了伊科糾紛的情況,並令科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從此,伊科唇槍舌劍,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兩國關係驟然緊張。
伊科關係日趨惡化,海灣形勢劍拔弩張。這場突如其來的阿拉伯國家的內部糾紛,不僅引起了美國的“極大關注”,更使其他阿拉伯國家感到憂慮。為了迅速結束這場兄弟鬩牆,埃及、沙特、約旦、敘利亞、也門、利比亞等國領導人進行了頻繁的緊急聯係,磋商對策。7月24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穿梭訪問了伊拉克和科威特.以期通過自己的斡旋解決這場糾紛。穆巴拉克正式向衝突雙方提出4點建議:第一,停止攻擊宣傳和戰爭威脅。第二,把問題局限在阿拉伯範圍內,不使其以任何形式國際化。第三,在吉達雙方召開一次有埃及和沙特參加的會議。第四,在解決這次糾紛的過程中,不討論邊界問題,以使問題容易解決。穆巴拉克的調解取得了“成功”,伊科雙方停止了宣傳攻擊,兩國高級領導人同意在沙特的吉達舉行直接談判。薩達姆還對穆巴拉克承諾:無論伊拉克同科威特之間的討論需要多長時間,我決不使用武力。在談判的辦法用盡之前,我是不會使用武力進行幹預的。為表示誠意,伊拉克還於26日淩晨將集結在伊科邊境的10萬大軍後撤。一場海灣風波大有“夏天的烏雲很快消散”的跡象。人們對日趨緊張的海灣局勢鬆了一口氣。
7月31日下午至8月1日上午,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成員伊劄·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儲兼首相薩阿德·薩利姆·薩巴赫如期在吉達舉行談判。據科方事後透露,科威特在談判中原打算就經濟問題對伊拉克作出一定的妥協讓步,以求平息事態。然而,伊拉克不僅要求科威特賠償其經濟損失,而且要求租借科威特的布比延島99年,並要求科威特領導人去巴格達負荊請罪。科威特無法接受伊拉克提出的苛刻條件,伊科談判宣告失敗。但是,雙方在離開吉達時商定,後續會談將分別在兩國首都巴格達和科威特城舉行。
吉達談判失敗,自然給伊科衝突的解決投下了一層陰影,但是,從阿拉伯世界到國際社會,幾乎誰也未曾料到,就在易卜拉欣和薩阿德回到各自國家幾個小時之後,一場令人震驚的“中東戰爭”爆發了。交戰雙方不是對峙了多年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而是阿拉伯人自己。
美國為伊拉克的入侵開了綠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伊拉克費薩爾王朝執行親美的外交政策,是巴格達條約組織的發起國之一。1958年7月費薩爾王朝被推翻後,不論是卡塞姆軍政府還是阿拉伯複興社會黨執政,都高舉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旗幟,執行反對美國粗暴幹涉中東事務和偏袒以色列侵略擴張的外交政策,為此曾宣布與美國斷交。1978年伊拉克還參加了反對戴維營協議的阿拉伯拒絕陣線。因此,它被美國曆屆政府視為反美的阿拉伯國家的激進派。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從遏製霍梅尼伊斯蘭革命向外輸出的政策考慮,當伊拉克軍隊在戰場上失利時,采取了支持伊拉克的立場,美國政府既不譴責薩達姆開“第一槍”的責任,也不對伊拉克軍隊使用化學武器表示譴責,而是夥同其他西方國家一起向伊拉克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並不時向伊拉克軍方提供有關伊朗軍隊活動的衛星照片。兩伊戰爭停火後,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除幫助伊拉克恢複經濟外,還繼續向其提供武器裝備(大部分為先進的武器),對伊拉克生產生化武器及研究核武器一事持沉默態度。當然,薩達姆也緩和了伊拉克的反美態度。結果,伊拉克成為中東地區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