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領土危機發生在70年代,同時發生了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武裝衝突。由於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伊拉克多次要求科威特割讓或租借沃爾拜島和布比延島並重新劃定邊界遭到拒絕,伊拉克於1973年把軍隊開入烏姆卡斯爾附近的科威特領土。3月20日,伊拉克軍隊為強占位於塞米塔地區科威特境內的一個邊防站,與科威特守軍發生槍戰,造成科威特守軍2人死亡、2人失蹤和伊拉克軍隊1人死亡的後果,伊拉克外交部長穆爾塔達於4月4日又一次提出對科威特的領土要求,稱“整個科威特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地區”,“沒有任何文件可以證明科威特不是伊拉克領土”。這場危機仍然是在阿拉伯內部解決的。由於阿拉伯半島國家都支持科威特,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阿盟積極斡旋,伊拉克軍隊被迫於4月25日撤出塞米塔邊防站。但伊拉克從科威特邊境地區的全部撤軍直到1977年才完成。

兩伊戰爭中科威特向伊拉克提供大量資金援助並允許伊拉克使用其領土上的軍事基礎,目的是為了緩解伊的領土要求。兩伊停戰後,伊拉克同沙特劃定了邊界,簽訂丁互不侵犯條約。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曾提出以免除伊拉克的全部債務,出巨資幫助伊拉克重建兩伊戰爭中受損失最慘重的巴士拉市,換取同伊劃定永久性邊界,但遭薩達姆的斷然拒絕。

二、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

伊科之間的唇槍舌劍

雖然科威特等海灣國家在兩伊戰爭時向伊拉克提供了300多億美元的貸款及港口和其他設施的支援,但伊拉克並不滿意。伊拉克公開提出,兩伊戰爭,是它同伊朗進行的一場“聖戰”,是為抵製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輸出”,是為了保衛阿拉伯民族而戰,並為此而流血犧牲。它所欠科威特等海灣國家的貸款是伊拉克人“用鮮血換來的信貸”,科威特等國應從阿拉伯團結的利益出發,一筆勾銷這些債務。伊拉克的這種“一風吹”的要求,沒有得到海灣國家的響應。1990年1月以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從每桶20美元以上跌至年中的14美元,使伊拉克石油收入減少幾十億美元之多,這對急需建設及償貸資金的伊拉克來說,是不能忍受的。伊拉克方麵認為,石油輸出國組織原定的每桶18美元的“最低參考價”之所以被突破,都是因為科威特、阿聯酋和沙特超限額出口石油造成的。抓住這一借口,1990年7月中旬,伊拉克以破壞石油生產限額為名,突然發難,對科威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進行猛烈抨擊。

7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慶祝伊拉克複興社會黨執政22周年集會上,嚴厲指責海灣國家的石油政策。他說:從1980年以來,由於海灣國家不遵守歐佩克的生產配額,肆意超產,致使世界石油市場的油價暴跌。僅從1989年下半年以來,伊拉克就因此蒙受了高達140億美元的損失。他聲稱,在伊拉克同伊朗的8年戰爭取得勝利後,海灣國家企圖削弱伊拉克的基礎,“超定額生產石油使油價下跌,好讓美國用廉價的石油補充它的庫存,這是美國策劃的,由海灣統治者執行的陰謀,是用塗了毒藥的匕首從背後刺殺伊拉克”。薩達姆警告說:“如果邪惡繼續存在,大聲疾呼抗議並不是最終采取的手段,而應采取某些有效的措施使事情恢複正常狀態。伊拉克人決不會忘記一句老話,即‘砍斷脖子要比砍掉生存手段好些’。”為了表示決心,薩達姆還說:“願全能的真主證明我們已向他們發出了警告。”但薩達姆並沒有指出他警告的是準。

7月18日,伊拉克官方新聞媒介大肆渲染伊拉克外長阿齊茲於7月15日致阿拉伯聯盟秘書長卡利比的公開信,點名抨擊科威特和阿聯酋等國大量超額出口石油,損害了伊拉克的經濟利益。公開信提供了伊拉克計算出的因石油產量過剩、油價下跌造成的損失,即阿拉伯國家共損失5000億美元,其中伊拉克就占了890億美元。公開信中指責科威特為首惡,指責科威特10年前就偷偷開采兩國接壤地區的魯邁拉油田,偷采的石油價值達24億美元。公開信還出人意料地譴責科威特在兩伊戰爭的第一年將軍事設施修到了伊拉克領土上,並說這是一種“對伊拉克進行軍事侵略的行為。”公開信宣稱:“我們也隻能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誰明目張膽地信奉這個政策,誰支持、鼓勵這個政策,誰就是帝國主義—猶太複國主義反伊拉克、反阿拉伯民族計劃的部分執行者,因為執行這項政策的時機正好與以色列和帝國主義者向阿拉伯世界、特別是向伊拉克發出威脅的時刻相吻合。伊拉克像所有阿拉伯石油輸出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曼、也門、埃及、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一樣,其主要收入來源受這次石油價格暴跌的影響。在此情況下,我們又怎能夠應付這個嚴重的威脅呢?怎樣保持力量平衡呢?伊拉克曾成功地確立了這個力量平衡,但為此伊拉克在戰爭期間付出了它所能付出的一切代價。此外,這項政策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解決生死攸關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