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特和其他海灣地區有爭議的奧斯曼帝國屬地與奧斯曼帝國談判,並且於1913年7月29日簽署了《英國、奧斯曼關於波斯灣地區的條約》,其中科威特的地位和邊界被正式加以確定。該條約雖然表麵上把科威特稱作奧斯曼帝國的“自治縣”並規定科威特“懸掛奧斯曼帝國旗幟”,但卻包含了奧斯曼帝國的實質性保證,即“奧斯曼帝國政府將不幹涉包括繼承問題在內的科威特事務,並且不在其所屬領土上實施行政管理、占領或軍事行動”,以及“奧斯曼帝國政府承認科威特酋長此前與英王陛下政府締結的條約的有效性。”這不啻意味著奧斯曼帝國承認了英國對科威特的保護權。關於科威特邊界,該條約第一章第5款載明:“科威特酋長的主權應由其本人在以下領土範圍內施行。這些領土的邊界是以科威特為圓心的半弧形,其北端在阿爾祖拜爾灣,南端在阿爾夫拉因。這條線在本條約附圖上以紅色標出。沃爾拜島、布比延島、馬希薑島、法拉卡島、奧哈島、庫帕爾島、卡魯島、阿爾馬克塔島和烏姆阿爾馬臘迪姆島,以及毗鄰島礁和水域均包括在此區域之內。”該條約第一章第7款還對科威特陸地邊界做了詳細描述:“邊界線從祖拜爾灣出口的岸邊開始向西北,徑直貫穿烏姆卡斯爾南部、薩夫萬和薩納姆山並把這些地點及其水井劃歸巴士拉省;在劃至阿爾巴廷時折向西南方向……這條線在本條約附圖上以綠色標出。”1899年條約和1913年條約實際上把科威特由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縣變成了一個領土範圍明確的英國保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完全解體。前奧斯曼帝國的摩蘇爾省、巴格達省和巴士拉省於1920年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區”,1921年宣布成立以費薩爾為國王的伊拉克王國,但國際聯盟直到1932年才撤銷英國對伊拉克的委任統治。科威特則一直處於英國的“保護”之下,並於1939年正式以憲法形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直至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才同英國簽訂協議,宣布廢除1899年協定,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在科威特獨立之前,伊拉克官方並沒有提出對科威特的邊界領土要求,相反,曾兩度確認了伊科之間的邊界。1923年4月4日和19日,英國駐伊拉克高級專員佩塞·考克斯與科威特酋長艾哈邁德·薩巴赫以互致信件方式確認1913年《英國、奧斯曼關於波斯灣地區的條約》所規定的邊界為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邊界。1932年英國委任統治結束後,伊拉克首相努裏·賽義德帕夏和科威特酋長艾哈邁德·薩巴赫又於7月21日和8月10日以交換信件方式確認了兩國之間的邊界。
但是,誠如在許多亞非前殖民地國家已被證明的那樣,帝國主義瓜分勢力範圍所產生的邊界領土劃分往往埋伏著危機和衝突的禍根,伊拉克和科威特亦莫能外。
第一次領土危機發生在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獨立後不久。6月25日,伊拉克共和國總統卡塞姆宣布,伊拉克不承認科威特獨立,因為科威特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曾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因而現在伊拉克要把邊界伸延到科威特南方,並任命科威特酋長為伊拉克的科威特縣長。同時,伊拉克開始向科威特邊界調集軍隊,準備“解放阿拉伯半島”。科威特則立即呼籲英國和阿拉伯國家支援,於是,5000名英軍、2000名沙特軍隊和7000名科威特軍隊和誌願人員被迅速部署在邊界地帶,危機由此爆發。
在伊科邊界戰雲低垂的時候,雙方都首先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出麵解決。然而,由於英國和蘇聯在安理會中各支持一方,蘇聯甚至使用否決權阻止接納科威特進入聯合國,聯合國的努力很快以失敗告終。隨後,埃及總統納賽爾提出的“本著阿拉伯原則和傳統加以解決”的倡議受到歡迎。阿拉伯解決方案的要點是,反對外國在阿拉伯地區駐軍,承認科威特獨立和科威特用石油財富向阿拉伯國家提供援助。根據這一方案,1961年7月20日阿盟接納科威特為成員國,9月10日至10月10日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今埃及和敘利亞)、沙特、蘇丹、約旦和突尼斯組建3300人的阿拉伯聯軍取代了駐紮在科威特邊界的英國軍隊,然後,科威特宣布成立5000萬第納爾的“科威特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會”,首開創建阿拉伯官方開發援助專門機構之先河。阿拉伯解決方案的成功使科威特在國際上迅速打開局麵,1963年4月被接納為聯合國成員國。伊拉克則陷入孤立和被動境地。1963年2月,伊拉克發生軍事政變,卡塞姆總統被殺,伊拉克阿拉伯複興社會黨上台執政。新政權總理巴克爾少將於10月4日會談中對科威特首相薩巴赫正式聲明:伊拉克共和國承認科威特的獨立和全部主權,科威特則與伊拉克簽署了在25年內分19批向伊拉克提供8000萬美元無息貸款援助的協議。但兩國的邊界爭議卻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