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首都,推翻埃米爾王朝,前後僅用10餘個小時。這固然與科威特地域狹小、作戰縱深淺、人口不多、兵微將寡、戰鬥力弱、與伊拉克相比力量對比懸殊等因素有關,但伊拉克準備充分,戰術得當,也是其迅速獲勝的原因。縱觀伊軍作戰過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1.進行戰略欺騙,掩蓋入侵企圖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完全是有計劃、有步驟、早有預謀的行動。但為掩蓋入侵企圖,伊拉克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了一係列欺騙行動。為轉移國際社會的視線,薩達姆於1990年上半年多次發表攻擊以色列的強硬講話,大肆渲染伊以之間的軍事對抗,將各方注意力集中到阿以矛盾上,從而掩蓋了伊科矛盾,麻痹了人們的警覺。伊科爭端突起後,伊拉克雖公開陳兵邊境,但又以種種外交姿態迷惑了對手和國際視聽。薩達姆不但作出願與科威特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的姿態,還親自向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美國大使保證不對科威特使用武力,願意和平解決爭端。伊拉克也曾一度中止了對科威特的新聞攻擊,接受阿拉伯國家的調解,駐伊科邊境地區的伊軍向後撤退,派高級代表團赴沙特與科威特談判。這一係列行動迷惑了國際視聽,使科威特和國際社會誤認為伊拉克調動軍隊隻是炫耀武力,配合談判,壓科讓步。美國情報機構也曾做出伊拉克不會再打仗的錯誤結論。
2.秘密進行戰爭準備,迅速集結優勢兵力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在軍政官員中進行了秘密的戰爭動員,逮捕了200多名持反對意見的軍官;借預防以色列可能打擊其導彈基地為由,進行各種戰備訓練;利用僑居科威特的伊拉克人及其他國家僑民廣泛搜集情報;派出小部隊在伊科邊境有爭議地段對科威特防禦情況進行試探等。為防止伊朗可能成為其入侵科威特的牽製力量,伊拉克於1990年上半年積極主動打破兩伊和談僵局,在談判中作出某種退讓,使兩伊關係得到了改善。在挑起伊科爭端時,伊拉克在石油價格上做文章,得到主張限製石油出口以保持油價不下跌的伊朗的同情。從而排除了對科威特軍事行動的翼側威脅。
在正常情況下,伊拉克在伊科邊界僅部署3萬兵力。7月中旬伊科爭端突起時,伊拉克就準備對科威特使用武力。為掩人耳目,伊拉克以演習為名,在伊科邊境地區集結了8個師(2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師、1個特種部隊師、4個步兵師)、1個“蛙-7”戰術導彈營,兵力近14萬,坦克及裝甲車2000餘輛,分別部署在靠近科威特的薩夫旺地區和納西裏亞地區,並在巴士拉附近的祖拜爾設立了臨時戰地指揮部。
3.集中優勢兵力,實施突然襲擊
伊科實力對比相差懸殊,但為保證整個入侵計劃的成功,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伊拉克集中了10餘萬大軍,並將經過8年兩伊戰爭鍛煉的精銳之師作為進攻的第一梯隊,從而在軍事上形成了絕對優勢,保證了部隊突入邊境後一舉占領科威特首都和控製科全國的局勢。入侵日期選擇在什葉派穆斯林為紀念其第三伊馬姆侯賽因遇難舉行廣泛悼念活動的“阿舒拉”節期間,且時間選在淩晨2時,當時伊科談判結束不過幾個小時,使科威特毫無應戰準備。科在臨危之際,被迫將作戰飛機轉移到沙特境內,並迅速向王宮等地收縮。但伊軍攻勢迅猛,以裝甲部隊為先導,實施大縱深突擊,10餘個小時便占領了科威特首都。對此,美國等西方國家也來不及作出反應,無法對科進行保護,使伊的軍事占領成為既成事實。
4.三軍協同,立體突擊
伊軍入侵科威特時,以共和國衛隊2個坦克師為先導,在薩夫旺方向伊科國際公路以東分兩路突入科境,二梯隊3個師隨後跟進。空軍作戰飛機和陸軍航空兵的武裝直升機為主攻部隊提供空中支援,控製製空權,壓製科軍地麵火力。同時,海軍陸戰隊迅速占領科威特的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並在科首都附近登陸,配合陸軍攻占科首都;海軍艦船則逼近科威特港,威脅科首都。策應伊軍和牽製科軍兵力。科軍多麵受敵,難以招架。
三、侵科的企圖和目的
人們很難理解,在伊拉克同伊朗長達8年的戰爭期間,科威特不僅始終站在伊拉克一邊,成為其政治上的盟友,而且在經濟上鼎力相助,慷慨解囊150億美元之多。這兩個阿拉伯國家可謂患難同舟,休戚與共。但是,兩伊戰爭結束後不久,伊拉克即同科威特反目成仇,最後竟然大興幹戈,出動大軍占領了整個科威特。這究竟是為什麼?
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雖然存在曆史邊界糾紛和石油出口及價格問題上的分歧,但這顯然不能成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根本理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最主要的還是為了滿足其地區稱雄的戰略需要。薩達姆於1979年執政後,雄心勃勃,一心想當阿拉伯民族統一、強盛大業的旗手。兩伊戰爭曾使其宏圖大略受到抑製。但兩伊停火後,伊拉克從戰爭中脫身,其軍事實力躍居海灣地區之首,遂又重溫故願,而富裕弱小的科威特則成為其稱雄戰略的第一個攫取目標。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現實戰略企圖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