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奪財富

曆時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它麵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兩伊戰爭前,伊拉克是海灣地區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產油國,人均收入近3000美元,外彙儲備達370億美元。但兩伊戰爭給伊拉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破壞,不僅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幾千億美元,而且使伊拉克的石油設備遭到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竟不及戰前的1/5。而戰爭又使國家的開支猛增,年年人不敷出。8年的戰爭消耗不僅使伊拉克原有的外彙儲備使用殆盡,而且債台高築,欠下了大量的外債。雖然伊拉克政府從來沒有公布過外債的確切數字,但西方觀察家估計在800~1000億美元之間。其中欠科威特120億美元,欠其他海灣國家230億美元。伊拉克經濟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它麵臨的首要任務就是重建經濟。伊拉克的外彙收入主要來自石油出口。但由於其石油工業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石油產量大減,且世界石油價格疲軟,使伊拉克的石油收入遠不及戰前水平,國內經濟呈蕭條之勢,第納爾貶值,年通貨膨脹率達45%,而外債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從1989年起每年僅支付債息就需要35億美元。因此,外債負擔沉重,資金嚴重匱乏,國家財政和國民的生活均處於艱難狀態;薩達姆號召要盡快複興國內經濟,談何容易,僅重建被戰火毀壞的港口城市巴士拉,就需耗資45億美元。

伊拉克為鞏固和發展其地區軍事強國地位的需要,不僅有龐大的戰後基本建設計劃,還有加強軍備的巨額開支,其大力發展彈道導彈、衛星運載火箭及核、生、化武器裝備等項目所需費用甚大。這大大超過了本國的經濟承受能力。

兩伊戰爭結束時,伊拉克當局誇大了戰爭的結果,宣稱已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隨著時期的推移,戰爭的後遺症暴露無遺。大批軍人轉業使失業率增加,工人的工資雖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卻不能抵消物價上漲的幅度。普通百姓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的威信有所下降。在1989年3月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隻得到40%的席位。1989年下半年東歐發生劇變,對伊拉克的一黨製是一次嚴重的衝擊,國內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隨時都可能危及伊拉克領導人的地位,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發內亂。

為了擺脫國內的經濟和財政困難,伊拉克在振興經濟無門的情況下,便把目光轉向了海灣富有的產油鄰國。它不僅要求海灣諸國免除它所拖欠的債務,而且還要它們拿錢資助其經濟建設,因為它認為它所進行的兩伊戰爭,維護了阿拉伯利益,擋住了伊朗這股“禍水”向外輸出革命。但其要求未能得到滿足,於是便把矛頭指向了鄰近的海灣富國,科威特首當其衝。因為科威特是世界首富之一,國家各種外彙儲備有800多億美元,海外資產逾1000億美元,石油年收入近100億美元。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既可以奪取科威特的財富緩解其國內經濟危機,又可威懾其他海灣國家,使其減免伊拉克所欠債務,同時也為伊拉克稱雄戰略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奪取領土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另一個真實企圖是為了改善它在灣海的戰略地位。伊拉克雖為海灣國家,其政治、地理條件卻十分不利。從地理條件看,其東麵被雄偉的紮格羅斯山脈阻擋;北麵和西北麵是高峻的東南托羅斯山係屏障;西麵是地勢略高、幹燥廣闊的阿拉伯—敘利亞沙漠。這三麵距海洋都較遠。從政治方麵講,東麵是與其長期有著複雜的民族、領土、宗教矛盾的非阿拉伯國家伊朗;北麵是以美國為靠山的北約成員國土耳其;西麵是長期與伊不和的敘利亞,約旦雖與伊關係不錯,無奈西邊還有以色列。這4個國家無論從哪個方麵來說,都稱得上是伊拉克的強勁敵手。因此,伊拉克要改善其戰略地位的惟一出路隻有向東南和南麵發展。

伊拉克雖號稱海灣強國,海岸線卻隻有50多公裏。惟一的出海水路——阿拉伯河的主權還與伊朗有爭議。伊拉克的海上石油出口(這是伊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和海軍行動受到科威特兩個島嶼——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的製約,因而伊對科一直懷有領土野心,多次提出租借上述兩島99年的要求。兩伊戰爭中的教訓更是加劇了擁有出海口的迫切性。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的主要出海口法奧港被毀,烏姆卡斯爾成為其海軍主要基地,但因受科威特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的阻擋,其活動嚴重受製,另一港口巴士拉也被封鎖,伊拉克海上石油出口幾乎窒息。其石油出口隻能主要依靠設在土耳其和沙特等國領土上的石油管道輸送。這不僅嚴重受製於人,而且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僅使用土耳其的兩條輸油管道,每年就必須向土政府交納20億美元。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政府曾讓伊拉克使用其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伊拉克在島上建有伊的海軍基地、導彈基地等軍事設施和石油化工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