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海灣強國,伊拉克顯然不能滿足海岸線短、出海通道狹窄而又處於別國製約的狀況。相反,如果獲得布、沃兩島,其戰略地位將得到一定改善,倘若還能控製科威特全境,伊不僅可以將其海岸線延長213公裏,而且將擁有現代化的科威特港和米納艾哈邁迪港。那時,伊拉克在海灣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將會大為改觀。為此,伊拉克決心侵占科威特,徹底解決出海口問題。
控製石油資源
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世界著名的產油大國,石油是這兩國的經濟支柱。它們的石油儲、產、銷均位居世界前列。據報道,截至1989年底,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儲量約1000億桶,占世界石油總探明儲量的9.98%,僅決於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科威特的石油探明儲量為945.25億桶,占世界石油總探明儲量的9.43%,居世界第四位。1989年下半年原油的平均日產量,伊拉克為297萬桶,科威特為198.3萬桶,分別占世界平均日產量的4.58%和3.06%。它們所產原油大部分輸出國外,以獲取石油收入。但是,80年代以來,沙特、阿聯酋、科威特等國家由於石油資源豐富,開采年限均超過百年,海外資產數額龐大,因此比較強調保護世界對石油的長期需求,抑製替代能源開發和維護世界經濟穩定的原則,主張以相對低廉的油價,保證國際石油市場的充分供應。80年代中期以來,美元彙率比較穩定,以沙特為首的這批國家一般主張把油價確定在每桶18美元左右的水平,以15~21美元/桶作為一定時期的原油價格範圍;而以伊朗、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等國為代表,由於它們人口眾多,人均石油出口的能力和收入較低,國內資金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同時它們還積欠巨額外債,急需石油收入加以償還。因此,它們普遍要求提高每桶石油的出口價格,以便解決其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它們主張采用25美元/桶的目標價格。80年代以來,中東主要石油輸出國在石油價格問題上經常爭執不休,但以沙特、阿聯酋、科威特三個產油大國的意見占據上風。同時,不少石油輸出國為增加收入,超配額生產,過量的供應又使世界油價猛跌。對此,伊拉克大為光火,聲稱因此遭受了巨額的經濟損失,但又無可奈何。
此外,科威特的石油實際儲量遠遠大於已公布的數字。科威特的石油勘探結果顯示,科威特全境至少有3個特大型含油構造層,且油層厚、油質好、埋藏淺。這些含油層一直延伸到周圍鄰國,形成盆狀,科威特的油田處於盆底,周圍石油均向盆底灘流,使科威特油田總是滿盈,多年儲量不減。而伊拉克北部油田正處在盆壁,伴隨科威特采油量的增加,石油不斷從伊拉克一側流向科威特,這更使伊拉克十分氣惱。伊拉克曾要求科威特減少產量,但科未予理睬。於是,1990年7月16日,伊拉克在致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的信中點名指責科威特等國不遵守石油輸出國組織規定的配額,超產出口石油,導致油價下跌,使伊蒙受巨大損失;同時指責科在兩國邊境地區偷采伊拉克石油。7月18日,又向科提出賠償伊24億美元,作為其被偷石油的補償,又遭科的拒絕。當通過政治、外交等手段不能達到目的時,薩達姆就決定采用武力解決問題。
另外,石油還是伊拉克與西方國家鬥爭的武器。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約占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10%,對世界石油生產和油價並不具有決定性的發言權。但是,如果它擁有了科威特的石油資源,那將意味著伊拉克掌握了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20%,屆時,它將成為僅次於沙特的第二儲油大國。如果進一步控製了沙特和阿聯酋,世界油庫的65%將掌握在薩達姆手中,伊拉克將成為世界油庫的名副其實的“監護人”,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將聽命於伊拉克的擺布,從而提高了伊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