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收複一些陣地的戰鬥持續了8個小時,伊軍在這一戰鬥中擊敗了美國的、埃及的以及沙特阿拉伯的部隊。“第3軍在它的戰場一帶發動了全麵的反攻。”薩拉赫?阿布德中將指揮的伊軍的反擊是繼星期日夜裏各個戰場全麵發生激戰和“擊敗了一次登陸企圖”之後進行的。
巴格達官方電台號召伊拉克士兵英勇奮戰,以使伊拉克免受“奴役的深淵”。
八、國際恐怖活動頻繁發生
在整個海灣危機中,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一直在各種場合的講話中,鼓勵和敦促世界各地那些支持者們展開“聖戰”,在世界各地打擊以美國為首的反伊盟國的利益。這是公開號召支持者們進行國際恐怖活動的信號。
伊拉克的同盟國約旦和巴勒斯坦的一些組織也發出過同樣的號召。
薩達姆?侯賽因在1991年1月18日製定的“薩達姆戰略”中,有一部分內容就是開展恐怖活動,伊拉克當時就決定選擇巴勒斯坦激進派支持的恐怖活動作為“最後手段”。必要時將考慮劫持飛機、占據西方大使館等,以釋放人質為條件,要求多國部隊從海灣撤軍。薩達姆和伊拉克複興黨要求穆斯林攻擊多國部隊成員國以及沙特、科威特的“權益、設施”。薩達姆還呼籲“向侵略者的財產放火,不論侵略者逃到世界哪個角落都對他們窮追不舍。”他還說過:“戰鬥將在全世界展開”、“全世界都是戰場”、“讓美國人血流成河”。
更讓人懷疑的是,從2月4日開始,伊拉克電台開始連續不斷地廣播一係列暗語指示。這些暗語用阿拉伯語每隔10分鍾播放一次,自稱發自“指揮中心”。廣播總是以號召聽眾“打擊侵略國家的一切利益,懲罰叛徒”開始,其指示內容包括:“使用桌上的每一件東西”、“向銀行報告”、“我們等待你和所有的兄弟的聲音,不要猶豫,立即行動,真主保佑你”。西方國家的一些專家擔心這是伊拉克在以暗語調動力量,指揮隱藏著的特務從事破壞活動。
對伊拉克的這種行動也有不同看法,倫敦恐怖活動研究所主任保羅?威爾金森認為:某些暗語看起來指名道姓針對某人或某個組織發布詳細指示,其實隻是一種泛泛的號召。當然,他也承認,在大量的暗語廣播中夾帶有對伊拉克潛伏特務的具體指示一一這是由於伊拉克在海外的特務組織網,由於其指揮體係被摧垮,隻能依靠電台廣播接受指示。同時,也不能排除伊拉克電台的這種暗語是薩達姆對多國部隊的一種心理戰。
薩達姆?侯賽因的號召也收到了一些成效,在整個海灣戰爭期間,世界各地一一特別在反伊聯盟國家中各種恐怖活動不斷發生。
1月15日,美國駐巴拿馬和厄瓜多爾大使館分別遭到身份不明的人的襲擊,使館財產受到輕微損失,沒有造成人員受傷。事後,一名自稱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員的人給巴拿馬電台打電話說,爆炸事件是他幹的,主要目的是對美國對伊拉克使用武力的一種警告。
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的當天,一群身份不明者用自製的燃燒瓶襲擊了美國在厄瓜多爾的一個總領事館,以譴責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
1月19日,一名持有伊拉克護照的19歲男子準備在美國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傑弗遜文化中心圖書館”安放炸彈,炸彈提前爆炸,1人死亡,1人受傷。這位男子被自己的炸彈炸死。
事件發生後,菲律賓外交部依據國防部和情報部提供的證據,指控伊拉克駐菲總領事穆阿菲克參與了爆炸事件,並責令其在72小時內離境。警方還逮捕了1名涉嫌爆炸的伊拉克人。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夫人當天發表新聞公報說,戰爭爆發前菲律賓政府即已對所有可能遭到襲擊的目標采取了保護措施,以避免發生與海灣戰爭有關的恐怖活動。這些措施包括,菲移民委員會已責成有關部門對所有外國人進行監督,並警告外國人不得將中東爭端引入菲律賓。當時,駐菲律賓的美軍已經進入戒備狀態。
同一天下午,一名叫穆罕默德?米歇爾的青年將一隻燃燒瓶投進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西區哈姆拉商業街的英國中東銀行。他在被捕後承認,此舉意在抗議英國卷入海灣戰爭。第二天淩晨,該銀行門口又爆炸了1枚3公斤重的炸彈,大樓遭到破壞,但無人員傷亡。警方認為這一事件仍然和海灣戰爭有關。
1月19日晚上,一枚火箭彈擊中了意大利駐黎巴嫩使館,使館的玻璃被震碎,照明線路被切斷。
同一天,美國向泰國發出警告,稱24小時內,曼穀可能出現以多國部隊成員國為目標的恐怖襲擊活動。據此,泰國政府命令警方進入最高戒備狀態,部分正規軍也配備武器協助警方行動。泰國外交部還致函伊拉克駐泰國大使穆尼爾,表示泰國決不會聽任親伊恐怖分子在泰國境內從事的任何恐怖活動,任何親伊分子在泰國所從事的恐怖活動都將影響兩國的關係。伊拉克大使則重申先前做過的許諾:伊拉克政府決不支持在這裏的一切恐怖活動。48小時之後,一切正常,但泰國警方繼續處於警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