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戰爭的停火良久的反思(1)(3 / 3)

例如,美國海軍上將克勞在他的回憶錄中說,美國應當把仗打下去,並擴大任務範圍,抓住薩達姆?侯賽因。

就連施瓦茨科普夫本人也有這種意見。

在海灣戰爭結束一個月之後,施瓦茨科普夫在公共廣播公司的節目《與戴維?弗羅斯特交談》上露麵。關於結束戰爭的決定,諾姆先是說:“我向鮑威爾將軍報告情況。他和我進行討論,我們是否算實現了我們的軍事目標即作戰目標。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過了一會兒諾姆又說:“坦率地說,如你所知,我的建議是繼續進軍。我的意思是,我已經將他們打得潰不成軍,我們本可以繼續打下去,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破壞。”

第二天早晨,我的白宮直通電話鈴聲響個不停,迫使我坐下來細聽。喬治?布什很傷心,當然也有些氣憤。

諾姆是什麼意思?停止戰爭前大家同他商量過。如果他當時要求給予更多的時間,戰爭將不會在那時結束。總統說:“我還親自同諾姆談過。”

我和總統一樣失望。實際上,施瓦茨科普夫對戴維?弗羅斯特所說的話把我氣瘋了。我給在利雅得的諾姆打電話說:“你這樣說是不對的,你是說總統犯了錯誤。

好像你給他提出了一個不同的建議而他沒有理睬。”

“這絲毫不是我的意思。”諾姆回答說。

我說:“可是它給人造成了這種印象,現在傳播媒體正在猛烈抨擊總統。”

(鮑威爾:《我的美國之路》)

後來,鮑威爾和施瓦茨科普夫就這一問題共同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施瓦茨科普夫和我兩個人都支持在1991年2月27日午夜12時(東部標準時間)結束‘沙漠風暴’行動,一如總統的全體顧問所做……沒有相反的建議。沒有不同的意見。沒有進行辯論。”

其實,施瓦茨科普夫的意見多少代表了一些前線指揮官們的意見。

美國前線指揮官的意圖本來是使海灣戰爭的最終結局要形成兩個包圍圈:一個是在巴士拉附近形成一個包圍圈,把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全部在包括巴士拉在內的科威特戰場摧毀。另外一個是對巴格達的包圍圈,最後決定伊拉克的國家和軍隊的命運。

但是,2月28日突然來自白宮的停戰命令使這兩個包圍圈都沒有形成,第一個包圍圈口沒收緊,致使伊拉克兩個共和國衛隊師和500—700輛坦克以及一隊直升飛機逃跑。

這就又引發了世人所關注的另外一個問題:在多國部隊已經以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對伊拉克兵臨城下的時刻,美國為什麼要迅速停火呢?

這是因為:

第一,如果美軍及多國部隊繼續深入伊拉克境內作戰,並且向伊拉克中部乃至北部和西部進軍,後勤補給線拉得太長,會產生一定的困難。

第二,戰爭的性質就變化了,不再是解放科威特,而是徹底摧毀伊拉克了。這種戰爭性質的轉變必然引起伊拉克人民的各種形式的反抗,多國部隊的傷亡一定會過大,將會衝淡已經取得的軍事勝利。

第三,在政治上,如果在伊拉克境內擴大戰爭,將引起國際社會反伊聯盟的瓦解,埃及、敘利亞和法國等國家將退出聯盟,不予合作。蘇聯也將不予美國合作。

不利於美國在戰後推行“新秩序”。

第四,美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保持該地區的政治力量平衡,也不想徹底摧毀伊拉克。以便使戰後的伊拉克能夠在地區安全體係中保持一定的平衡力量。

第五,超出了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範圍。

美國總統布什在他退休之後的1999年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同類問題時也對此做了解釋:

記者問:海灣戰爭已經過去8年了,但薩達姆?侯賽因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當年你為什麼沒有一直堅持打到底(即一直打到巴格達)?你為什麼沒有推翻薩達姆?

布什答應:理由很簡單:我們是在國際法律的範圍內采取行動。當時聯合國給我們的任務是製止伊拉克侵略科威特,而沒有要我們消滅薩達姆,也沒有要我們推翻薩達姆。一直攻到巴格達嗎?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那樣做了,聯盟就會破裂,無論是法國,土耳其還是埃及,都不會繼續站在我們一邊。作為解放者我們就會成為帶有反阿拉伯色彩的占領者,我們的士兵就要被迫進行一場城市遊擊戰,就要死很多人。最後,如果我們超越聯合國的指示,馬德裏會議就絕不會舉行,而中東和平進程的起步恰恰應歸功於馬德裏會議的召開。不過,我也十分理解人們經常向我提出的這個問題。不管怎樣,薩達姆現在還在“工作”,而我卻失業了!

英國駐海灣軍隊總司令彼得,德拉比利埃爾上將也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單從力量上講,打到伊拉克的首都很容易。我們有足夠的燃料,坦克在幾小時之內就能到達。成千上萬的伊拉克士兵擁擠在被炸毀的橋梁麵前,殺掉他們隻是舉手之勞,但我們沒有人願意幹被美國人稱做“獵殺火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