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月中,有一個重要的訪客從挪威來到了柏林。這個人是曾任挪威國防部長的吉斯林,他現在是一個納粹式小黨的領袖,對於德國表示強烈的同情。他一到柏林之後就去謁見雷德爾,告訴他英國人占領挪威已經是一個迫切的危險。他要求金錢和地下援助,以便他可以發動政變來推翻現有的挪威政府。他又說已有一批挪威的重要官員正在準備擁護他,其中包括納爾維克駐軍指揮官森德洛上校在內。一旦在他取得了政權之後,他就會要求德國保護挪威,於是也就可以阻止英軍的進入。
雷德爾說服了希特勒親自接見吉斯林,於是他們在12月16日和18日晤談了兩次。他們談話記錄顯示出來希特勒曾說:“他寧願挪威和斯堪的納維亞的其餘部分都能維持完全的中立”,因為他並不想“擴大戰場”。但“若敵人準備擴大戰爭,則他將采取步驟以保護自己免受威脅”。同時,他允許給與吉斯林以補助,並保證給與他以軍事支援的問題也願加以研究。
即令如此,一個月以後,德國海軍參謀本部在1月13日的戰爭日誌上還是表示他們的意見仍認為“最有的解決還是維持挪威的中立”,盡管他們對於“英國有和挪威政府取得默契以來欲占領該國的意圖”頗感憂慮。11月15日,法軍統帥甘末林將軍上書法國總理達拉第,分析在斯堪的納維亞開辟新戰場的重要性。他同時也擬定了一個計劃要送一支聯軍在芬蘭北部的貝薩謀登陸,並“預先占領挪威西海岸上的一切港口和機場”。這個計劃也更進一步設想到“把作戰擴展到瑞典境內並占領耶利瓦勒鐵礦”的可能性。
丘吉爾又作了一次廣播演說,呼籲中立國自動參加對希特勒的戰鬥,這自然也煽動了德國人的畏懼心理。總之,同盟國的行動是已經發出了太多的暗示。
4.入侵計劃
1月27日,希特勒命令其軍事顧問準備一個侵入挪威的全盤計劃。為了這個目的而組成的特種參謀作業小組在2月5日作了首次的會議。
那一天同盟國也在巴黎舉行最高戰時會議,張伯倫偕同丘吉爾前往出席。在這次會議中批準了一個以一支由兩師英軍和數量較少的法軍所共同組成的軍隊來援救芬蘭的計劃——為了減少和蘇聯公開交戰的機會,這些部隊將加以“誌願軍”的偽裝。但是對於所采取的路線卻引起了激辯。英國首相強調在貝薩謀登陸的困難和在納爾維克登陸的利益——尤其是為了控製耶利瓦勒鐵礦。這被指定為主要目的,而隻有一部分兵力將向前推進以來援助芬蘭。結果英國的意見被通過,並安排這支軍隊應在3月初啟程。
於是在2月16日,又發生了一件決定命運的意外事件。一艘德國商船“阿爾特馬克”號,從南大西洋運回一批英國戰俘,中途受到英國驅逐艦的追逐,遂駛入了挪威水域的一處峽灣內避難。丘吉爾直接發出一個命令給驅逐艦“哥薩克”號的艦長,要他進入挪威的領海,派兵登上“阿爾特馬克”號,將戰俘救出。在現場雖有兩艘挪威炮艇,但他們都不敢過問。事後挪威政府也提出抗議,英國政府卻置之不理。
希特勒認為抗議不過是一種騙人的姿態,他深信挪威政府是願意和英國合作的。尤其是那兩艘挪威炮艇的袖手旁觀,以及吉斯林的報告說那是預定的計劃,遂更加強了希特勒的這種意識。依照德國海軍將領們的記載,“阿爾特馬克”事件對於促使希特勒侵入挪威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於是這一個火花就點著了火藥的引線。
希特勒感覺到他不能等候吉斯林計劃的發展,尤其是在挪威的德國觀察員認為吉斯林的黨羽沒有多少實力,而從英國來的報告則指出在挪威地區的行動還正在計劃中,而部隊和運輸船也都正在集中。
2月20日,希特勒召見法爾肯霍斯特將軍,指派他充任挪威遠征軍司令,並負責一切準備工作。希特勒向他說:“據報英國已準備在那裏登陸,我要趕在他們的前麵到達。英國人占領挪威是一種戰略性迂回行動,將使他們得以進入波羅的海,而我們在那一方麵是既無部隊又無海岸要塞……於是敵人可以由那裏向柏林前進,折斷我們東西兩線的背脊骨。”
3月1日,希特勒對於侵入行動的一切準備下達了他的命令。作為一個必要的戰略踏腳石,並保護其交通線,丹麥同時也必須加以控製。
但即令到此時,也還未決定立即發動攻擊。從雷德爾與希特勒會談的記錄上顯示出希特勒仍在徘徊不定,他一方麵仍認為維持挪威的中立是對德國最為有利,另一方麵卻又害怕英國人會馬上在那裏登陸。當3月9日檢討海軍作戰計劃時,他指出這個行動的危險,因為那是“違反了一切海軍作戰原則”,但同時他卻說那是迫切需要的。
在下一個星期中,德國顯得更加焦急。3月13日,有報告說英國潛艇正在向挪威南方海岸集中;4日德國人截獲了一份無線電報,其內容是命令同盟國運輸船舶準備行動;15日又有一批法國軍官到達了卑爾根。德國人認為他們自己可能要落後於軍聯,因為他們的遠征軍還尚未完成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