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無產階級的革命浪潮(1 / 3)

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國家工人運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以及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1918~1923年間,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革命浪潮,震憾著各國資產階級的統治。

俄國十月革命後最早發生革命的是芬蘭。它在1917年11月13日爆發同盟大罷工,迅即在受布爾什維克影響的俄國軍隊幫助下發展為武裝起義。但社會民主黨右翼領袖拒絕奪取政權。資產階級組成政府,於12月6日經由議會宣布獨立。蘇俄在12月18日承認芬蘭獨立。1918年1月,資產階級政府企圖解除工人赤衛隊武裝。工人赤衛隊在原駐芬俄軍士兵支持下,於1月28日推翻資產階級政府,解散議會,成立革命政權人民委員會,宣告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誕生。資產階級政府部分成員逃亡西北部另立政府,與德國秘密簽訂軍事協定,製定聯合作戰計劃。4月3日,德國幹涉軍2.5萬人在漢科登陸,10日攻占首都赫爾辛基。5月15日,芬蘭革命被扼殺。

波羅的海東岸三國在十月革命影響下,先後建立蘇維埃政權。拉脫維亞在1917年12月中旬舉行工兵農蘇維埃代表會議,選出蘇維埃政府。次年12月17日,宣告成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11月29日,在納爾瓦成立愛沙尼亞勞動公社,即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2月16日,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在當年12月25日承認三國獨立。1919年,三國蘇維埃政權相繼被傾覆,分別建立資產階級國家。

哈普斯堡帝國1918年11月滅亡後分裂成四個新的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王國。它們的邊界是按種族關係劃定的。雖經哈普斯堡帝國數世紀的統治,這種關係仍然保留著。

哈普斯堡王朝起源於10世紀,曆盡滄桑。瑪麗亞·特雷西亞女王於1740~1780年在位,雖以鐵腕統治國家,還是喪失了西裏西亞,並因此與歐洲大多數國家屢屢征戰,企圖收複失地。

1867年,哈普斯堡國土分成以維也納為首都的奧地利帝國和以布達佩斯為首都的匈牙利王國。聯合隻是名義上的,各族人民的文化完全不同:捷克人、波蘭人、斯拉夫人、斯洛伐克人、意大利人和羅馬尼亞人,日爾曼人在奧地利占大多數,馬紮爾人在匈牙利占大多數。

豪華的哈普斯堡生活與農民的貧苦生活形成鮮明對比。1914年加弗裏洛·普林西普暗殺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時,塞爾維亞把這一行動看成是對冷漠的統治階級的打擊。最後一個哈普斯堡皇帝查理一世,戰爭期間把奧匈帝國變成了事實上的軍事聯邦。這樣再加上極度通貨膨脹和世代相傳的種族不滿,完全可能引起一場流血變革。然而各民族主義團體多年來經常在國外會晤,以求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1918年11月初社會黨和泛日爾曼黨請願要求查理一世放棄王位。11月11日,查理退出帝位,兩天後又退出匈牙利王位。於是各民族立即開始建立政府。

奧匈帝國軍隊在意大利戰場全線潰敗,激發了奧匈所屬各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1918年10月28日,布達佩斯由群眾示威遊行發展為武裝起義。31日,組成以卡羅利伯爵為首的資產階級聯合政府。11月16日,成立匈牙利共和國。卡羅利政府無力緩解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卻鋌而走險,鎮壓匈牙利共產黨,於1919年2月20日逮捕了以康恩·貝拉為首的匈共中央委員57人和匈共積極分子150餘人。無產階級和勞動大眾強烈反對這種倒行逆施,多次發生罷工、示威以至流血衝突。轉入地下的匈共中央決定,準備發動武裝起義。

1919年3月19日,協約國駐匈軍事代表以劃定新的軍事分界段為由,發出最後通牒,限令匈方於21日晚答複,並從23日開始撤軍。為此,匈牙利將喪失1000多萬居民,約2萬平方公裏土地。卡羅利政府束手無策。社會民主黨與匈共代表在獄中談判,於3月21日達成協議,決定兩黨合並,暫名匈牙利社會主義黨,立即奪取政權。擁有2萬名衛戍部隊和3.4萬名其他武裝人員的布達佩斯士兵蘇維埃通過決議,主張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當天卡羅利政府被迫辭職,革命政府宣告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誕生。匈共領導人康恩在革命政府中擔任外交人民委員,實際上起著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