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2月21日,雷劄·巴勒維率領了數千名哥薩克軍人攻占首都德黑蘭,發動政變,推翻現在政府,迫使波斯國王同意建立軍人政府。月底,任命薩吉得·齊亞·馬丁為首相,同時任命了許多重要的政府官員。巴勒維是波斯民族運動領導人,他所奮鬥的目標是外交獨立,並使波斯擺脫外國的控製。經過他不斷的努力,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替波斯解除了來自北方(俄國)的威脅。2月26日,波斯與俄國簽署條約,俄國放棄在波斯的一切權利,並且明確承認兩國在1881年所劃定的界線。這是巴勒維的一大成就。
除了上述國家和地區以外,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還有一些國家,如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也在戰後初期展開了反對英法侵略的民族解放鬥爭。所有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其參加者從工人、農民、商人、學生、軍人到各個階層、各行各業,包括許多愛國軍官,知名人士,以至王公貴族、部落酋長。鬥爭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從罷工罷市、抗交租稅、群眾集會、示威遊行到武裝起義或獨立戰爭,彙合成為強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洪流。在多數情況下,運動的核心力量由知識分子和愛國軍官所組成,主要由民族資產階級掌握著運動的領導權。在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不少國家建立共產黨,工人階級逐漸成熟起來,過渡到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的民族民主革命。
戰後初期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幾乎都受到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和影響,並得到蘇維埃俄國的直接援助或道義支持。西方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經由十月革命同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聯結起來,互相聲援,互相支持,打擊著共同的敵人帝國主義。帝國主義的殖民體係是它賴以生存的基石。正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向帝國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龐大的市場和資本輸出的基地。帝國主義依靠壓榨和吸取被壓迫民族人民膏血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建立了它們自身發達的經濟和統地位。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和威脅著帝國主義的命脈,它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成為帝國主義全麵危機的重要表現。被壓迫民族的每一次大規模的解放鬥爭,也都打擊和削弱著帝國主義,在不同程度上加深著帝國主義的全麵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