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其他各國的法西斯運動(1 / 2)

在法國,經濟危機期間,失業率上升,社會動蕩,罷工、示威遊行此起彼伏。在這種形勢下,許多創建於20年代、具有法西斯色彩的極右組織,到30年代異常活躍,形成法西斯運動,力圖在政治上發揮作用。在這些極右翼團體中,有1926年成立的以皮埃爾·泰坦熟為首的“愛國青年”,1925年成立的以喬治·伢洛瓦為首的“束棒”,1927年成立的由莫裏斯·阿諾·達爾托瓦領導的內弗·科蒂資助並創建,讓·雷諾領導的“法蘭西團結”以及由馬塞爾·布卡爾創立的“法蘭西主義”等。

這些組織中,有的公開標榜是真正的法西斯組織。例如,“束棒”和“法蘭西主義”,從綱領到行動對德國、特別是對意大利法西斯極為模仿,但是沒有爭取到多少群眾。而一些團體和組織懾於法國公眾對好戰的法西斯主義,特別是對德國納粹主義的蔑視,雖在思想和方法上都與法西斯主義一脈相承,但否認自己是信仰法西斯主義的組織。它是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集團。

極右團體利用經濟危機,瘋狂地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無產階級革命,攻擊議會民主製,宣揚反動的民族主義,叫囂維護法蘭西殖民帝國,攻擊資本主義的“弊病”,舉行規模巨大的集會,號召失業者和民眾起來反對無能的政府。議會裏某些極右翼政治家同社會上的這些集團遙相呼應,要摧毀議會製,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

1934年,極右分子認為時機已到,大肆宣揚共和國政府貪汙腐敗,要求結束共和國。2月,一群法西斯暴徒聚集在協和廣場,威脅國民議會,同警察交火,數人被打死,數百人受傷。極右翼分子的這些宣傳活動,吸引和爭取了一些中小資產階級成員,發展成為法西斯運動。

其中“火十字團”發展最為迅速,人數最多,影響最大。1934年2月,它僅有3.5萬成員,同年夏天發展到10萬人,1935年超過20萬人,1936年初達到45萬人。該組織的成員有士兵、工人、教師、官員、職員等眾多階層的群眾。法國的右翼集團多如牛毛,在30年代曾猖獗一時。但是相互之間矛盾重重,始終未能結成統一的聯盟。

在法國,最早的法西斯組織當屬法蘭西行動黨。該黨創建於1899年,是法國的極右翼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公開反對共和製和議會民主,主張在法國恢複世襲的君主製。戰後受意大利法西斯運動的影響,它一方麵提出在法國建立一個類似於意大利的退伍軍人組織,另一方麵出版有關法西斯主義的書籍,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稱讚“法西斯主義是對共產主義的非人道行為、愚蠢和邪惡的一種民族反應”。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後,法蘭西行動黨領導人萊昂·都德宣稱,該黨“不久將通過暴力奪取政權”。這之後,法蘭西行動黨以及法國其他名目的法西斯組織雖然均有所發展,但它們始終沒有聯合起來建成一個像意大利和德國那樣統一的法西斯政黨,去奪得政權。這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雖然也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但它畢竟是獲得最多好處的戰勝國之一。其情況也與德國和意大利不同,表現在戰後法國的民族主義思想既不是複仇或收複失地,也不是向外擴張,而是竭盡全力鞏固既得勝利果實,維護法蘭西殖民帝國的地位。而且法國的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確保其在戰後的既得利益,也希望維護現狀。

在英國,也像其他許多歐洲國家一樣。墨索裏尼在意大利上台後,各種不同名稱的法西斯組織紛紛建立起來,其中有“英國法西斯黨”、“法西斯同盟”、“英國民族法西斯黨”和“帝國法西斯同盟”等。它們雖然在形式上也學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身著黑衫、行舉手禮,甚至把“棒束”作為自己的標誌,但其宗旨卻與意德法西斯不同。它們幾乎都是要確保英帝國在戰後所取得的優勢地位。但由於英國是個具有長期議會民主製傳統的國家,加之法西斯運動缺乏牢固的群眾基礎,所以它對英國的政局沒有產生任何實質性影響。

在英國,30年代初因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打擊,出現了規模較大的法西斯運動。1932年10月1日,奧·莫斯利爵士建立“英國法西斯同盟”,特別從倫敦東區的失業群眾中獲得選民,1933年約有成員5000多人。

在組織上,“英國法西斯同盟”是一個十足的獨裁黨。黨的幹部不通過選舉,而由上級任命,在自己職權範圍內享有絕對權威。黨的一切決策均由領袖莫斯利一人決定,黨的會議力求排場威嚴。在政治方麵,莫斯利完全讚同希特勒的反猶主義,要求廢除所有政黨和政黨製度。在社會政策方麵,莫斯利許諾,要向貧困與失業開戰,要大力開展公共建設,推行醫療健康事業,結束“金融匪徒的控製”。在大城市,法西斯同盟的“黑衫團”和“法西斯防衛組織”,舉行社會抗議活動,召開露天大會,挑起巷戰,組織法西斯大規模進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