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二十年代中國的態勢(1 / 3)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組成的偉大國家,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科技,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發展。但是,由於長期的封建專製製度特別是晚清政府的腐敗統治,自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帝國主義列強的頻頻入侵,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總是與封建統治的壓迫相結合,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並給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任務。自1840年反對英國侵略鬥爭開始,中國人民先後發動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等,尋求富國強兵、挽救民族危機的道路,尤其是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將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並采取一係列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措施,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建立,標誌著清王朝近300年統治的覆滅和中國數千年封建君主製的結束。

從1920年起,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共產國際派出的代表協助下,開始醞釀在中國建立共產主義的組織。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共產黨小組的領導下,俞秀鬆、羅亦農等8人在上海法租界《新青年》編輯部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批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有劉少奇、羅亦農、任湘時等。此後,北京、長沙、武漢、廣州、濟南各地也先後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7月23日晚8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租界開幕,31日下午閉幕。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

出席大會的有國內和旅日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12人,他們是:上海的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和旅日的周佛海。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也參加了大會。他們代表著50多名黨員。馬林和尼可爾斯基出席了大會。大會進行到7月30日,因會場突然遭租界暗探的幹擾,被迫中斷。最後一天的會議是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隻遊船上舉行的。

中共一大的中心任務是討論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大會討論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大會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建立了中央領導機構。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的誕生,是中國曆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以嶄新的姿態投入革命鬥爭。

1925年1月,孫中山病情加重,26日,德俄兩國醫生為他施行手術,確診為晚期肝癌。2月24日開始,病情惡化。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病逝於北京鐵獅子胡同11號。他在遺囑中指出,要達到中國之自由平等,“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並強調“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噩耗傳出,舉國哀痛。19日,移靈中央公園。24日起,舉行公祭。公祭期間,前往吊唁的民眾達74.6萬餘人次。4月2日,靈樞移往西山碧雲寺。

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許崇智、廖仲愷分別任外交、軍事、財政部長,聘請鮑羅廷為高等顧問。國民政府成立後,采取了一些整頓和改革措施來加強政權建設。

1925年8月26日,廣州國民政府為消除軍令不統一的狀態,取消了地方軍名稱,設立軍事委員會,並將駐廣東的各支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指揮。黃埔軍校學生和一部分粵軍編為第一軍,蔣介石為軍長;譚延闓所部湘軍為第二軍;朱培德所部滇軍為第三軍;李濟深率領的粵軍為第四軍;李福林所部為第五軍;程潛所部湘軍和其他一些零星部隊編為第六軍。

1926年11月8日,廣州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為“適應革命時勢之要求”決定遷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於武漢。11月26日,國民政府派出外交部長陳友仁,財政部長宋子文,交通部長孫科,司法部長徐謙和蘇聯顧問鮑羅庭以及隨行人員共60餘人,到武漢進行遷都籌備工作。12月13日,在武漢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會議代行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職權。1927年1月1日在武漢正式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