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是“導向性飛彈”的簡稱,導彈是一種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製導係統導引、控製其飛行路線,並導向目標的武器。
彈道導彈鼻祖——V-2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約14米
彈徑:1.7米
射程:300千米
離陸時質量:12800千克~13000千克
最大速度:4.8馬赫
結構:一體式液態火箭
德國V-2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研製的地地彈道導彈,其可從歐洲大陸直接準確地打擊英國本土,它是火箭技術進入一個新時期的標誌。
研發曆史
1925年,德國人率先在奧比爾公司生產的競賽用汽車上試驗了火箭推進器。
1929年,奧伯特與他的助手們開始研發液態火箭推進器。
1932年,德國陸軍開始參與研究,並派遣瓦爾德·多恩伯格上尉負責籌組相關事宜,瓦爾德招募了當時為經濟狀況煩惱的沃納·馮·布勞恩為首的火箭研究小組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進行液態火箭推進器的試驗,同年,德軍在柏林南郊的庫斯麥多夫靶場建立了火箭試驗場。
1934年12月19日及20日,馮·布勞思的研究團隊成功發射兩枚重500千克,安裝陀螺儀並以液態氧及乙醇為動力來源的A-2火箭,此次測試兩枚火箭以2.2千米及3.5千米的射程掉落北海,A-2火箭開發到1936年結束。
由於A-2火箭得到了滿意的成果,於是德軍更近一步著手研究第二代的A-3與A-4火箭開發計劃。
1937年德國陸軍撥款2000萬馬克作為A-4火箭研發經費,在1942年正式研發成功。隨即量產製造,1944年9月正式命名“V-2火箭”,並在當年的9月8日的倫敦攻擊中揚名於世。
技術特點
以乙醇與液態氧當作燃料,兩種物質則會以一定比例通過管線引入燃燒室點火推進。管線特別設置在燃燒室壁旁,目的在於冷卻降溫,以免發生燃燒室過熱甚至融化的狀況。在“V-2火箭”的尾端,亦安置了被稱為燃氣舵的金屬板,主要是為了改變氣流,誘導火箭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可以用來改變火箭前進的路線。導引方式則是傳統的慣性導引:當火箭點火後,液態燃料推進器將會把V-2推送到一定高度與速度,待燃料燒完之後,導彈大多會在拋物線的頂點(80千米~100千米),接著便會受慣性沿著拋物線繼續射向目標。
實戰應用
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英國本土。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
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並沒有收到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挽回敗局的戰果。
防禦之盾——“愛國者”MIM彈道導彈-104
兵器檔案
最大射程:160千米
最小射程:3000米射高:60米~24000米
最大速度:5馬赫~6馬赫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愛國者”彈道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全空域防空導彈。1965年研製,1985年初裝備美駐德陸軍。
在海灣戰爭中曾攔擊“飛毛腿”導彈。“愛國者”的火力單位由火控係統和發射架組成。火控係統包括雷達車、指揮控製車、天線車和電源車各一部。發射架可裝載4枚裝在密封發射箱內的待發導彈。彈徑410毫米,彈重約1000千克,製導方式為程序+指令+TVM的複合製導。采用了多功能相控陣雷達、TVM製導方式、自動和人工操作相結合。
“愛國者”MIM-104是美國陸軍研製的最新一代全天候、全空域防空導彈武器係統,1967年開始研製,1970年試射,1985年裝備部隊。能在電子幹擾環境下攔截高、中、低空來襲的飛航式空襲兵器(飛機或巡航導彈),也能攔截地對地戰術導彈。“愛國者”防空導彈在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就多次擊落伊拉克的“飛毛腿”戰術導彈,具備一定的防空、反導能力。
性能特點
1.能對付多個目標。具備一定的抗毀和攻擊能力。一個導彈火力單元可同時監視100個目標,用8枚導彈攔截多個目標。
2.自動化程度高。一部相控陣雷達可以完成目標搜索、探測、跟蹤、識別以及導彈的跟蹤製導和反幹擾任務,射擊反應時間短,僅15秒。
3.機動能力強。一個“愛國者”(含20枚導彈)的火力單元,需8輛運輸車,並且可以空運。而“霍克”導彈連則需23輛運輸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