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戰鬥部威力大。戰鬥部為91千克高爆炸藥,單塊破片為45.6克,向前方以10°飛散角迎擊,有效毀傷半徑為20米。
5.作戰範圍廣,飛行速度快。可攔截60米至3000米高度以上,80萬米距離內的飛機、巡航導彈、地地戰術導彈等。
6.抗幹擾能力強。雷達采用電掃描,方向圖有32種位態,變化多,敵機難以對雷達定位,彈上裝有反雷達導彈誘餌、抗幹擾能力較強。係統的抗電子幹擾能力比“霍克”提高了10倍。
識別特征識別特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來辨別“愛國者”彈道導彈:1.采用4聯裝發射箱,箱體為長方形,有多道垂直於射向的加強箍,前方有液壓杆支撐,發射角固定為38°。
2.導彈采用正常氣動布局,頭部呈尖卵形,無彈翼,控製翼麵呈十字型配置,位於彈體底端,前緣後掠,後緣平直。
實戰應用
海灣戰爭中,“愛國者-2”型導彈首次投入使用,對伊拉克發射的82枚“飛毛腿”導彈進行了攔截,成功擊毀了42枚,攔截率為51.2%。由於攔截距離較近,導彈殘體對目標仍有較大破壞作用。實戰中,軟件故障也可能導致該導彈不能發射或誤射。
導彈明星——“飛毛腿”彈道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11.25米
翼展:1.81米
彈徑:0.88米起飛
重量:58601千克
射程:1800千米
裝藥種類:TKAK-5混合炸藥裝藥
重量:770千克
地球上的彈道導彈中,“飛毛腿”導彈可算是大明星,家喻戶曉。一是它的明星效應,“飛毛腿”導彈可能是除了納粹德國V-2導彈以外,實戰應用和發射數量最多的,尤其是海灣戰爭中電視的實況轉播,更令它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二是這種武器對一些國家間戰略博弈影響之大,美國這些年對於導彈技術擴散的圍堵,很多都是衝著“飛毛腿”來的。三是這種導彈擴散範圍之廣,大概是有史以來裝備國家最多,以其為基礎研製山寨產品最多的戰術彈道導彈。
“飛毛腿”導彈是前蘇聯50年代研製的一種近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早期型號的技術來源要追溯到納粹德國,基本上算是V-2導彈的仿製品,“飛毛腿”有A、B兩種類型,可裝配常規彈頭和核彈頭,采用車載機動發射。A型於1957年服役,B型是A型的改進型,1965年服役。
使用特點
1.載彈發射車可以越野機動500千米,能在各種道路上行駛,展開、發射和撤收比較迅速。
2.可用本分隊的測地車實施緊急測地。
3.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
4.氣象站測量半徑達146千米,範圍大,數據有效時間長,能滿足機動作戰要求。
5.采用預貯式燃料,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
不斷改進
伊拉克軍隊是在前蘇聯專家協助下,在埃及、法國專家參與下,對飛毛腿導彈進行了改型,其中兩種改型最出名,分別取名為“侯賽因”和“阿巴斯”,主要是減少戰鬥部重量,增加射程。“侯賽因”導彈長12.46米,直徑0.88米,射程增至630千米,圓概率偏差1000米~3000米。“阿巴斯”導彈長13.75米,直徑0.88米,射程增至900千米,圓概率偏差1000米-3000米。這兩種導彈飛行軌跡與8K14導彈類似,但射程更遠,可高速進入稠密大氣層。
實戰應用
在兩伊戰爭末期的“城市戰”中,從1988年1月29日至4月20日,伊拉克陸軍向伊朗6座城市發射189枚“侯賽因”型“飛毛腿”導彈,其中135枚直接攻擊首都德黑蘭。
在1991年曆時42天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蘭、達蘭和巴林三國六市發射了近80枚蘇製“飛毛腿”B導彈,也取得一些戰果。
海上殺手——“飛魚”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4.7米
彈徑:0.35米
射程:50千米~70千米
發射重量:652千克
最大射程:70千米
最大速度:0.93馬赫
“飛魚”導彈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威望,被稱為“海上殺手”。
“飛魚”導彈是法國研製的,據說是受飛魚的啟發而發明的一種空對艦導彈。在熱帶海洋眾多魚種中,有一種會飛的魚。這種魚不僅在水中會遊泳,還能在水麵以上飛翔。
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