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彈道導彈(2)(1 / 3)

法國模仿飛魚的超低空飛行研製了一種超低空掠海飛行的空艦導彈,用以避開雷達的監測。這種導彈發射後,掠海麵飛行,對方雷達很難發現,形似飛魚飛行,因而叫作“飛魚導彈”。其最初是由MM38艦對艦導彈變形而來。“飛魚”導彈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掠海飛行能力強以及“發射後可以不管”,全天候作戰能力的特長,主要裝備在直升機、海上巡邏機和攻擊機上,用以攻擊各種類型的水麵艦船,也可從陸地、艦上和水下不同地點發射。

技術特點技術特點“飛魚”導彈的外型采用典型的正常式氣動布局,4個彈翼和舵麵按X型配置在彈身的中部和導部。製導方式為慣性加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在自控段采用慣性導航,在自導段采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實施末段製導。代號是AM39的“飛魚”導彈戰鬥部為帶衝擊效應的聚能穿甲爆破型,同時兼有破片殺傷能力,入射角為60°。擊中目標時,能穿透12毫米厚的鋼板在艦內爆炸。戰鬥部上裝有延時觸發引信和導引頭控製的近炸引信,有機械、慣性和氣壓三級保險裝置,從而可以保證戰鬥部適時解除保險、準時爆炸。

實戰應用

“飛魚”導彈於1970年1月開始設計第一枚,1973年6月從“超黃蜂”直升飛機上進行首次發射試驗。

1982年英阿馬島之戰中,阿根廷的“超級軍旗式”飛機躲過了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的雷達觀測,在距離目標45千米時投下了4枚AM-39“飛魚”導彈。“飛魚”導彈嚴格按照運載飛機的指揮飛行,在距離目標大約10千米的時候,自動由15米高度降到0.5米~3米掠海麵飛行,並開始由導彈自身的雷達裝置導航而接近目標,一舉擊沉了被稱為“皇家的驕傲”的英國現代化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和大型運輸船“大西洋運輸者號”,擊傷了“格拉摩根號”驅逐艦。“飛魚”導彈在大西洋大顯威力。

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從“超黃蜂”直升機上發射的AM-39“飛魚”導彈,也先後擊沉了伊朗的一艘快速護衛艦和兩艘巡邏艦。

鑽地利器——“潘興”Ⅱ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10米

彈徑:1米起飛

重量:7200千克

射程:1800千米飛行

速度:12倍音速

命中精度:約30米

發射準備:5分鍾

發射方式:公路機動車載

“潘興”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中程地對地固體彈道導彈,有三種型號。該導彈現已退役。該導彈采用慣性製導和具有機動變軌能力的雷達地形匹配末製導兩套係統,命中精度也由370米提高到40米,是之前地對地彈道導彈命中精度最高的一種導彈。

基本情況

“潘興”Ⅱ導彈是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其中一、二級分別裝備3.2噸和2.2噸HTPB複合推進劑,最大飛行高度300千米,飛行馬赫數12。在主動段和中段完成之後,末段開始帶著再入飛行器進入大氣層。在15千米高度上,載入器頭部雷達天線向目標區域進行掃描,如發現彈頭偏離攻擊軌跡,計算機修正指令,使彈頭重新回到預定軌跡上來,直到精確擊中目標。發射設備主要有運輸發射車、發射控製車和製導設備車等。

“潘興”Ⅱ導彈主要用來打擊敵導彈基地、飛機場、指揮中心、橋梁等點狀目標,摧毀能力非常強。導彈配有集束式常規彈頭和核彈頭兩種戰鬥部,采用慣性和雷達區域相關製導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