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特點 AIM-120廣泛應用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結構材料、製導和控製、雷達技術、固態電子學、高速數字計算機等技術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反映了世界空空導彈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所達到的最高水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中距空空導彈。該彈采用大長細比、小翼展、尾部控製的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體積小、重量輕,同AIM-7M相比,飛行速度更快、機動過載更大,加上采用能承受高氣動加熱和大機動過載的鋼製彈體,以及采用更先進的高性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使其射程比AIM-7M有較大增加,最大射程達到80千米。
技術優勢
首次將捷聯慣導係統應用於中距空空導彈上,利用彈載慣性基準裝置和高速數字式信息處理機完成信號分離、頻率分解、目標載獲、速度/距離跟蹤、目標識別、抗幹擾、中製導信息處理、導引律計算、中/末製導交接、引爆延遲計算等功能;其次,采用高能炸藥預製破片戰鬥部和主動射頻近炸引信,並與高精度製導係統配合,使毀傷目標的威力比AIM-7M更大,而戰鬥部重量僅為其一半;此外,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製導—控製—引爆係統一體化設計,提高了導彈的設計改進與裝機適應能力。
實戰應用
1991年9月,AIM-120A就已經開始裝備美國空軍的F-15重型戰鬥機,翌年2月又裝備在F-16戰鬥機上。美國海軍的F/A18“大黃蜂”則在1993年10月首次換裝這種先進空對空導彈。
1992年12月,AIM-120取得了服役以來的首次戰果,擊落了伊拉克空軍的一架米格-25“狐蝠”戰鬥機。此後,又相繼在伊拉克和南聯盟戰爭中取得多次戰果。
聯合之劍——“流星”中遠距空空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3.65米
彈徑:0.18米
彈重:185千克
最大射程:150千米
動力裝置:1台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
瑞典“鷹獅”戰鬥機首次發射“流星”空空導彈試驗便取得了圓滿成功,導彈從7000米的高空發射,脫離飛機掛架後加速到了2馬赫。這標誌著“流星”導彈的研製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後,“台風”戰鬥機逐漸擔負更多的“流星”發射試驗任務,並有望在2012年開始裝備“流星”空空導彈。
研製曆史
長期以來,歐洲高端空空導彈的市場都被美國導彈占據,為了改變這種局麵,歐洲導彈工業界決定自力更生。歐洲研製超視距空空導彈的計劃可以追溯到1978年,但在1989年“鷹獅”戰鬥機的原型機墜毀後,瑞典國防部取消了新導彈的發展合同,轉而專心發展“鷹獅”戰鬥機。當時導彈項目的承包商認為,該導彈市場前景廣闊,因此決定繼續研製該導彈,並在1992年範堡羅航展時向公眾透露了該彈的研製,隨即吸引了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參與,六國共同努力,成立了“流星”導彈集團。
1999年美國波音公司也被該項目吸引而參與研製,主要負責衝壓發動機的研製。
2002年12月18日,所有參加國都為耗費12億英鎊的歐洲“流星”完成了法律手續,“流星”的研製也促使了歐洲最大的導彈公司——MBDA的誕生,從而打破了雷聲公司30年獨霸中程空空導彈市場的局麵,使歐洲戰鬥機出口不再受美國AIM-120供應的限製。
性能功用
該彈采用了主動尋的雷達導引頭及雙向數據鏈技術,發動機燃氣流量調節比大於101,具有相當寬的飛行包線。通過對該彈的各項性能的分析,可以確定“流星”導彈的整體作戰性能將超過世界各國現役的各型中程空空導彈。
導彈采用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和彈載脈衝多普勒雷達,具有全天候攻擊能力,在相當廣的空域內具有同時對付多個目標的能力,即使目標做8G~9G的機動過載,“流星”依然能夠跟蹤到目標並將其摧毀。該彈的主要載機為“陣風”、“台風”、“鷹獅”等戰鬥機,攻擊目標包括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等在內的空中目標。
歐洲版“響尾蛇”
——“依爾依斯特”空空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3.0米
彈徑:127毫米
翼展:350毫米
最大射程:12千米
最大速度:≥2.5馬赫
“依爾依斯特”空空導彈是由德國牽頭、聯合其他歐洲國家研製的第四代近距格鬥空空導彈,簡稱為“依爾依斯特”(IRIS-T),彈重:87千克全稱為“紅外成像無尾控製的響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