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反坦克導彈(2 / 2)

垂直破鋼甲:750毫米

攻擊方式:頂攻擊、正麵攻擊

“標槍”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的第四代反坦克導彈,美軍在1995年接收了第一批“標槍”導彈係統,最早裝備於第82空降師,1997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和裝備。目前,“標槍”反坦克導彈正在批量生產,已裝備美國陸軍、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澳大利亞武裝部隊,並且在近期的作戰行動中得到了廣泛使用。

基本特點基本特點“標槍”導彈係統主要由發射包裝筒、導彈和瞄準控製單元組成,其之所以能做到“發射後不管”,主要歸功於導彈頭錐玻璃罩內的焦平麵熱成像尋的器和圖像識別處理。“標槍”係統有兩種交戰模式,攻頂模式主要用於反主戰坦克和裝甲車,正麵攻擊模式主要用於打擊工事及非裝甲目標。“標槍”導彈的戰鬥部充分考慮了對付目前主戰坦克裝甲。其戰鬥部為前驅波(預裝藥)彈頭,預裝藥主要用於破壞反應裝甲,而在其鼻錐形鉬質套筒襯墊內裝著的LX-14主裝藥是用來摧毀主裝甲的。

實戰運用

“標槍”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優異的反坦克導彈,采用技術最先進的紅外熱成像製導方式,真正具備“打了就不用管”能力,即導彈發射後能自動跟蹤攻擊目標,不需任何人為幹預。“標槍”導彈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在進攻巴格達的新聞鏡頭中,美軍的很多M2步兵戰車、M3騎兵戰車都將原安裝在炮塔左側的雙聯裝“陶”式導彈換成了四聯裝的“標槍”。美軍機械化步兵也大量使用“標槍”導彈摧毀伊軍火力點和觀察哨所,甚至用來打擊伊軍狙擊手。

攻堅破甲40年——“陶”式反坦克導彈

兵器檔案

彈重:28.1千克

彈長:1174毫米

彈徑:152.4毫米

最大射程:3.75千米

最小射程:65米

最大速度:360米/秒

“陶式”反坦克導彈是美軍1978年裝備的第二代遠程重型反坦克導彈,先後出現有4種型號,目前主要裝備“陶2”和“陶2A”。陶式反坦克導彈是世界上產量最大、裝備國家最多的反坦克導彈,曾在越南,中東和兩伊戰爭中大量使用。在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共發射了1500多枚,直升機載“陶”與“海爾法”導彈的配合使用,取得了顯著的作戰效果。

性能特點

1.發射平台種類多,可車載、機載發射,使用較為靈活。

2.增大了射程,“陶2”的射程由原型彈的3千米增大到3.75千米。

3.提高了破甲能力,戰鬥部直徑由原型彈的127毫米增大到“陶2”的152.4毫米,重量由3.6千克增加到5.9千克。“陶2A”采用串聯式聚能裝藥戰鬥部,使破甲厚度從原來的靜破甲厚度600毫米增大到1030毫米,具備了對付披掛反應裝甲目標的能力。

4.有線製導、射程受限,發射平台易遭敵方火力打擊。

識別特征

“陶式”反坦克導彈使用發射筒發射,彈和筒各有特點:1.反坦克導彈彈體呈柱形,前後兩對控製翼麵,第一對位於彈體,四片對稱安裝,為方形,第二對位於彈體中部,每片外端有孤形內切,“陶2”以後型號彈頭加裝探針。

2.發射筒亦為柱形,自筒口後1/3處開始變粗,明顯呈前後兩段,直升機載“陶式”導彈有二、四聯兩種,導彈封存於發射筒中、發射筒筒口兩端略粗,中間細,筒尾部有一尺寸明顯較小的突出部分。

作戰應用

越南戰爭後期,美軍AH-1攻擊直升機使用“陶式”導彈攻擊越軍坦克,成功率在80%以上。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軍在戰爭初期北線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使用直升機載“陶式”導彈抗擊敘軍800多輛坦克的攻擊,作用十分明顯。

海灣戰爭中,美國參戰的數百輛M901式導彈發射車、大批M2步兵戰車、M3騎兵戰車、AH15直升機和英國參戰的“大山貓”直升機等都配有“陶式”反坦克導彈。

戰爭中,美第1陸戰師從兩個地段突破伊軍防禦後,受到伊軍裝甲部隊的翼側攔阻,車載“陶2”式反坦克導彈在1200米~3000米距離上開火,共發射110枚導彈,93枚命中目標,摧毀了伊軍炮兵陣地內的幾十輛T62、T55坦克,配合M1A1坦克擊潰了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