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爾古弗魯莫斯北部防禦作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GD裝甲團的傑出表現,德軍坦克每每總能出現在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及時將防線上的危機一一化解。在5月2日、3日這兩天時間裏,裝甲團共有10輛坦克被毀除籍,還有將近30輛坦克正在進行或等待修理。無論如何對於GD師而言,這次戰鬥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紅軍針對特爾古弗魯莫斯北部的大舉進攻完全被打退,相反自身還遭受了慘重損失,以至於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沒能再敢於向GD師把守的陣地進行挑戰。GD師方麵甚至樂觀地估計在之前兩天的戰鬥中擊毀、重創了200輛紅軍坦克(這個數字顯然被誇大了)。
曼托菲爾中將作為這場防禦作戰的最高指揮官,在戰鬥結束之後做出了如下的總結,這次戰鬥的經驗為他日後指揮大兵團進行防禦作戰打下了基礎:
上級下達給我們的任務是必須守住眼前這塊陣地,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有必要將這一情況向所有的官兵坦白,否則許多基層的班、排長都會認為他們有權利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做出暫時性的退卻。突擊炮、高射炮和工兵部隊與師主力部隊之間的精誠團結是防禦作戰的基礎,但是步兵部隊始終是這場“演出”的“主角”,其他各部隊必須隨時服從他們的合理要求。對防禦作戰起決定性作用的除了步兵部隊之外,裝甲部隊能否及時、準確地執行反擊任務是最為關鍵的一環,他們必須集中火力,隨時準備迎擊對方的突擊部隊,填補防線上的漏洞。但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在由多個兵種組成的聯合防禦陣地裏,步兵始終處於支配性的地位,而各個陣地之間的相互支援、掩護也是非常必要的(盡管坦克和突擊炮往往能夠成為防線上的核心力量,但決不能因此而分散裝甲部隊的實力,弱化其對抗敵方機械化部隊的能力)。除此之外,要想控製戰場上的局麵,就必須在任何時候都要擁有一定數量的裝甲預備,這樣才能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所有裝甲部隊的指揮官都必須每隔一個小時向我報告他們所在位置和附近地形的情況,以便師部能及時將他們投入到最需要的戰場上。我每次總會將自己的師部安置在可以清楚地觀察前線戰況的位置上,無論什麼都代替不了自己的眼睛……
5月4日,守衛在特爾古弗魯莫斯北部防線上的GD師官兵們明顯感覺到當麵紅軍進攻的勢頭已經大大減弱了,他們隻是集中坦克和步兵向一些敏感的位置發起攻擊,遭到頑強抵抗之後便會迅速脫離接觸,緊接著蘇製的榴彈炮和火箭炮便會席卷整個目標區域,等到炮火射擊停息了之後,紅軍部隊又會卷土重來,但這招對付德國人並不管用,陣地依然牢牢掌握在GD師官兵的手中。4日下午,曼托菲爾中將還命令GD突擊工兵營進行反撲,一舉拿下了位於雙方防線中間地帶的一處高地。連續3天的激戰也讓GD師的兵員、裝備情況雪上加霜,一線兩個主力團的許多連隊隻剩下60—70人可以繼續作戰,各個營級單位一般隻能組織起相當於1個班的戰鬥小組實施反擊,情況相當糟糕;GD擲彈兵團2營甚至由於士官損失過於慘重,不得不暫時拆解給了GD擲彈兵團1營和3營(從戰術角度考慮這樣的做法是合理的)。到了5月5日,戰場上就比之前幾天安靜了許多。
兩天之後,也就是5月7日,左翼的G D燧發槍兵團在GD突擊炮營和GD突擊工兵營的幫助下向北反撲,目標是一勞永逸地拿下卡爾姆256高地(該高地是整個地區的製高點,具有較高的戰術價值),以便能從那裏觀察紅軍坦克部隊集結和調動的情況。當然,紅軍方麵也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已經把這個高地改造成了一個擁有強大火力的堡壘。GD燧發槍兵團的第一次進攻失敗了,但他們隨即在好幾輛20毫米自行高炮和Ⅲ號突擊炮的掩護下實施第二次衝鋒,盡管依然沒能得手,卻拿下了高地旁的尼考勒內(Nicolne)村;緊接著他們又在GD突擊工兵營的配合下從兩翼夾擊卡爾姆256高地,但最終依然無功而返。5月8日,在得到了來自GD炮兵團和第24裝甲師的強大火力支援之後,GD燧發槍兵團官兵終於如願拿下了卡爾姆256高地,但戰鬥並沒有就此結束,紅軍隨即展開了拚死反擊,雙方圍繞著高地的控製權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迫使曼托菲爾將他最後的預備隊——GD偵察營也投入到爭奪戰中,戰鬥過程中卡爾姆256高地曾反複多次易手,直到5月10日,拉鋸戰還在繼續。根據被俘虜的紅軍士兵透露:負責守衛卡爾姆256高地的紅軍第3傘兵師的1個主力團在短短幾天時間裏就已經拚光了,而德國人的損失也同樣慘重,GD偵察營投入戰場僅2天就減員100多人,其中還包括2名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