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馬古德中尉率領1連參加了哈爾科夫附近的拉鋸式攻防戰,在奪回哈爾科夫的反擊中(同年3月7日開始),馬古德的部隊表現出色,共摧毀了7輛T—34坦克、4門122毫米榴彈炮、21門76.2毫米反坦克炮、16門45毫米輕型反坦克炮。7輛T—34坦克中有5輛是馬古德親自射穿的。憑借該戰果,馬古德中尉被推舉為騎士十字勳章候選人,並於1943年4月3日獲得該勳章,其後不久便晉升為上尉。
在整個1943年間,馬古德上尉都負責指揮1連,1944年2月6日他繼皮特·弗蘭茨(Peter Frantz)少校之後擔任GD師突擊炮營營長,其後指揮整個營經曆了從布格河到普魯特河的殘酷防禦和撤退戰。1944年7月26日,漢斯·馬古德被任命為中央集團軍群第311突擊炮旅指揮官。同年9月15日,陸軍人事局(OKH-Heerespersonalamt)宣布漢斯·馬古德上尉在波蘭指揮部隊作戰時戰死。隨後,他的部隊以極高的禮儀規格將他埋葬在格裏斯附近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軍人墓地。
卡爾洛倫茲(Karl Lorenz)上校
1904年1月24日,卡爾·洛倫茲上校生於哈瑙(Hanau),從高中畢業後,考入慕尼黑的工兵學校,1924年4月1日服役於德軍第3工兵營。在該大隊服役了相當一段時間後,1938年洛倫茲上尉(後來晉升為少校)被調往第18工兵營第1連。開戰後的數年間,洛倫茲少校負責指揮第290步兵師第290工兵營。1942年春,由於GD師擴大編製,被改編為摩托化步兵師,洛倫茲少校調任突擊工兵營營長。他率領部隊在蘇聯南部作戰期間,突擊工兵營創造了率先抵達頓河下遊等若幹戰績,獲得了一致好評;另外,他在執行重大作戰任務時能根據戰爭局勢隨機應變,並最終達到目的。在1942年後期的防禦戰中,他率領的洛倫茲戰鬥群表現極為突出,其下屬突擊工兵營和混合部隊獲得了上級很高的評價。卡爾·洛倫茲本人也於1942年12月17日被授予了騎士十字勳章。雖然當時他負傷在身,而且他的部隊主要由工兵和二線部隊彙集而成,但所取得的戰果仍然令人矚目。卡爾·洛倫茲上校於1943年初就任GD師擲彈兵團團長,1943年12月12日被授予國防軍第395枚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同年11月17日,他的部隊在反擊戰中也有非凡表現,上校本人曾親自率領15名士兵和1門反坦克炮摧毀了多輛蘇聯坦克,迫使蘇軍步兵部隊向後撤退。1944年9月1日,卡爾·洛倫茲上校繼曼托菲爾中將之後被任命為GD師師長,指揮整個師一直到戰爭結束。和所有長年在前線作戰的德軍指揮官們一樣,如何有效地調動自己的部隊是卡爾·洛倫茲上校的最大心病,相傳在東尼布魯河撤退期間(1943年9月),在熟睡中的他仍然夢話大聲地向部下發布命令。
霍斯特涅馬克(Horst Niemack)上校
霍斯特·涅馬克稱得上是GD師中上鏡率最高的團長之一,他出生於1909年3月10日,德國漢諾威人。從當地的騎兵學校畢業後,涅馬克少尉參加了第18騎兵團。在該團服役後不久,涅馬克中尉就以講師的身份返回了騎兵學校,在這個德國屈指可數的馬匹產地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馬術才能。身為陸軍最具有傳統色彩部隊中的一員,霍斯特·涅馬克不但掌握了代表德國的傳統技能,而且還是一位具有現代化和進步意識的人物,能夠將自身的技能和軍方在戰前提出的機動協同作戰方針完美地結合起來。1939年,時任騎兵上尉的霍斯特·涅馬克帶領第5步兵師第5偵察營奔赴前線,隨後他的指揮才能在法國戰役中得到了認可,於1940年7月13日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其後被任命為該營營長的他又率部隊參加了莫斯科戰役,並於1941年8月10日獲得了第30枚橡葉騎士十字勳章。霍斯特·涅馬克少校在波茨坦的騎兵—坦克學校度過了1942年前半年,隨後和東普魯士第24坦克師(曾經的第1騎兵師)、第26裝甲擲彈兵團1營一起參加斯大林格勒攻防戰。1943年末,涅馬克上校被任命為GD燧發槍兵團團長,率領該團參加了1944年春的防禦戰。由於該團卓著的戰功以及自己的英勇表現,涅馬克上校於1944年6月4日被授予了第69枚寶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同年8月末身負重傷。康複後的涅馬克上校成為裝甲教導師的最後一任師長,直到1945年春德國戰敗。